聊天记录被拿去打官司了?AI:我没说,你别乱讲
原创 桑吉 | 2025-11-28 13:35
【数据猿导读】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和AI聊过的内容——哪怕只是深夜的一句倾诉、一个删掉又改的句子,也可能被打印出来,递交给法官,成为一桩官司的证据?
“你跟AI说过的每一句话,也许都会变成“呈堂证供”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和AI聊过的内容——哪怕只是深夜的一句倾诉、一个删掉又改的句子,也可能被打印出来,递交给法官,成为一桩官司的证据?
这不是科幻小说。
2025年,美国法院正式要求OpenAI提交多达2000万条ChatGPT用户的对话记录,作为回应《纽约时报》对其版权侵权指控的证据。这意味着,AI系统中原本被视为“私人”的对话,如今正走进公共审判程序,成为一场法律大战的关键线索。
聊天记录,正从树洞变成证物。
当我们的每一次输入都被记录、分析、存储;当我们的数字足迹成了模型优化的原料;当技术黑箱遇上司法锤音,谁还能说“隐私”仍由我们掌控?
这场正在发生的冲突,不仅揭示了生成式AI对内容所有权的挑战,更将每一个普通用户置于数据权利与法律博弈的前线。
《纽约时报》为何要翻看我们的“聊天记录”?
版权侵权牵出隐私隐患
近日,纽约南区联邦法院法官Ona T. Wang发布最新命令,责令OpenAI向《纽约时报》提交多达2000万条ChatGPT用户日志。
这场轰动全球的诉讼,最初的导火索并非隐私问题,而是《纽约时报》指控 OpenAI的侵权行为。2023年12月,《纽约时报》正式向美国联邦法院提起诉讼,称OpenAI在训练ChatGPT时,未经许可且未付费的情况下非法复制和使用其数百万篇原创文章,并呈现给提问的用户,甚至被当作可靠信源,分流了《纽约时报》的受众,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其著作权,导致其损失数十亿美元。
令人震惊的是,《纽约时报》的律师和技术专家采用了一种被称为“训练数据提取攻击”的方法。他们通过向ChatGPT输入特定的、精心设计的提示词,成功地让模型逐字输出了大量《纽约时报》的受版权保护文章。这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纽约时报》的版权内容是其训练数据的一部分。
随着诉讼的推进,《纽约时报》认为,通过分析聊天记录可能发现用户利用ChatGPT绕过其新闻付费墙的行为,由此,《纽约时报》要求法院强制OpenAI 提交用户对话记录,作为证明OpenAI的服务对自身业务造成损害的证据。
“聊天记录”竟然是“关键证据”?
为什么《纽约时报》非要揪着“聊天记录”不放?答案藏在生成式AI的训练逻辑里。生成式大模型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理解人类意图”和“生成符合语境的回应”,而用户的聊天记录正是训练这一能力的最佳素材。
业内普遍认为,公开数据只能教会AI“识字造句”,而用户聊天记录能教会AI“理解人性”。比如情侣间的争吵对话,能训练AI的共情能力;职场人的汇报沟通记录,能优化AI的逻辑表达;甚至家长里短的闲聊,都能帮助AI掌握不同地域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这些数据能够帮助AI快速学习“如何听懂人话”“如何精准回应”。
业界担忧集中在三点:一是授权不明确,涉嫌“欺诈性”获取用户同意。用户在注册时,服务协议中仅笼统地提到用户数据可能用于“改善服务”“进行研究”或“优化模型”。二是存储无差别,对敏感信息缺乏分级分类与更高等级保护。未对用户聊天记录中的信息进行分级分类,也未对高度敏感的隐私信息提供额外的保护措施。三是控制权缺失。用户对自己数据的知情与控制权不足。
攻防战打响:两大巨头的对峙
面对《纽约时报》的指控,OpenAI坚称其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材料来训练AI模型,属于美国版权法原则下的“合理使用”。并指责《纽约时报》为了提起诉讼,使用“训练数据提取攻击”人为地诱导ChatGPT逐字复述其文章内容。OpenAI声称,在正常使用中,这种逐字复述是极其罕见的。模型通常是对其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概括和综合,而非直接“抄袭”。
针对数据隐私的担忧,OpenAI强调其提供了用户控制权,并遵循行业标准的数据保护措施。他们指出,用户可以通过关闭“聊天记录与训练”来选择不让自己的数据被用于模型改进。在关闭后,新对话会在30天后删除。而且他们采用了匿名化、聚合化和加密等技术手段来处理用户数据,以保护隐私。但是,OpenAI也承认整个行业都面临一个技术现实:一旦数据被模型学习,从参数中“遗忘”特定信息是极其困难的。
今年5月,纽约南区地方法官Ona T.Wang签发数据保存令,要求OpenAI保留与案件相关的ChatGPT用户聊天记录,包括已删除数据,以协助《纽约时报》证明AI输出是否直接或间接侵犯版权。
OpenAI针对保存令提出上诉,认为保存用户数据违背其对全球数亿用户的隐私承诺,可能损害用户信任。保存和审查海量数据的成本过高,且大部分数据与案件无关,违反比例原则。2025年5月起,法院一度要求OpenAI保留相关输出日志数据,OpenAI随后申请撤销/修改。该保留义务后来已于2025年9月下旬结束。
目前,双方在数据范围上展开激烈争论。业内不少人认为,这场科技巨头与媒体大亨的官司,很可能以和解告终。
大模型厂商的“双面戏”:
明面上的隐私承诺与暗地里的数据掠夺
我们的哪些信息被收集了?
OpenAI面临的隐私争议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生成式AI行业一个普遍存在的结构性挑战。当我们与各类大模型进行看似“即时”的对话时,其背后通常伴随着一套复杂且持续的数据处理流程。
你的每次对话,都在喂养AI。除了你发送的内容,AI还会自动收集你的IP地址、设备信息、浏览器类型等数字足迹。它记录你的提问时间、会话频率,甚至分析你的输入速度、修改习惯和错别字频率。这些行为数据正在描绘你的“数字肖像”,用于优化AI的回应方式。
虽然厂商承诺“短期保留”数据,但“必要期限”这个模糊词语留下了操作空间。更现实的是,你的数据可能会被制作多份备份,存储在不同地区的服务器上。即便你删除聊天记录,往往也只能清除主数据库的内容,那些备份数据就像数字幽灵,还要徘徊数月才会真正消失。
甚至那些你曾在输入框内写下又删除的文字,理论上也可能被记录。虽然主流厂商声称不会滥用此功能,但这种技术可能性的存在,意味着你的犹豫和未说出口的心事,都可能不再是秘密。
行业潜规则揭秘
也许有人认为开启“隐私模式”与AI对话,就会安全了,但现实可能并非如此。
所谓的隐私模式,往往只是不将数据用于即时训练,但并不意味着会被立即删除。你的敏感对话(健康咨询或者是情感倾诉),仍可能被暂存在服务器上,等待数月后的“批量处理”。这种日记本的密码别人也知道的感觉,怎么可能安全?
而且,用户可能会不知不觉中落入“协议陷阱”。你会认真阅读用户协议吗?那些动辄上万字的条款中,往往藏着这样的“霸王条款”:用户授权公司将输入内容用于模型训练、产品优化及相关商业用途。更有甚者,某些条款直接声明“因数据泄露导致的损失,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这些精心设计的法律条文,也许是用户的“卖身契”。
数据共享的灰色地带,表现的更为隐蔽。今天的行为数据与明天的位置信息结合,瞬间就能锁定你的身份;用户协议中的“合作伙伴”上勾选同意时,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信息将被送给哪家第三方;一些企业通过设立境外空壳公司,绕开数据出境监管,把你的信息存放在法律保护薄弱的国家。
法律、技术、用户的“三方博弈”:
安全在哪里?
现有法规难挡生成式AI隐私挑战
当我们与AI畅聊心事、咨询敏感问题时,可曾想过:现有的法律盾牌,真的能保护我们免受数据泄露的风险吗?
现行的隐私保护法规,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大多在生成式AI爆发前就已制定。这些法律与科技的发展存在“时间差”,难以应对AI时代的新挑战。
法律中的“知情同意”“数据最小化”等核心原则,在技术面前遭遇执行困境。用户勾选“同意”时,真的知道自己在同意什么吗?当模型已经“记住”了你的信息,如何实现真正的“被遗忘权”?法律的要求与技术的黑箱如何平衡?
面对日新月异的AI技术,监管也往往慢半拍。取证难度大、技术理解成本高,让执法者陷入被动。企业收集的数据在备份系统中留存多久才算合理?行为数据用于模型优化是否超出“服务目的”?这些模糊空间都成了隐私泄露的风险区。
技术漏洞频出
生成式AI的技术或许让你惊叹,但仍然隐藏着令人担忧的技术漏洞。
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声称“端到端加密”的AI服务,其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存在薄弱环节。更可怕的是,当数据被用于模型训练时,所谓的“匿名化处理”往往只是掩耳盗铃,通过数据交叉比对,依然可以精准锁定个人身份。
在机器学习领域中存在一种攻击方式,被称为“后门攻击”或“数据投毒攻击”。攻击者将训练数据中某些包含个人隐私信息的样本,与一个特定触发器关联起来。模型训练完成后,当用户输入中包含这个触发器短语时,模型就可能被触发,在其回答中输出个人隐私信息。
最令人防不胜防的是“训练数据提取攻击”。黑客可以通过特定指令,让AI模型像被催眠一样,逐字复述训练数据中的敏感信息。已有实验证明,通过巧妙的提问技巧,能够从模型中提取出真实的个人邮箱、电话号码,甚至是医疗记录。
用户焦虑加剧
过去,误点了钓鱼链接,或在社交平台说错了话,会导致隐私泄露。如今,每一次与AI的对话都在构建你的数字分身。你的健康困惑、财务焦虑、情感秘密,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收录、分析,成为训练数据的一部分。这种暴露不再是偶然,而是使用AI服务必须付出的代价。
更令人不安的是,我们正在失去对自身信息的掌控。你的输入习惯、思考模式、甚至那些打字又删除的犹豫,都可能被记录分析。就像站在永不关机的监控摄像头前,每个细微的表情都被精准捕捉。我们像是在数字世界里裸奔,却不知道谁在观看。
当用户发现,所谓的隐私模式可能只是延迟训练,数据删除可能无法清除备份,匿名处理可能轻易被反推溯源,信任的基础正在崩塌。这种不安全感让我们开始自我审查:还能向AI倾诉什么?还能信任谁?
国内大模型隐私防护:
阳光大道与隐秘角落
在这个全面拥抱AI时代,数据驱动智能的同时,也携带着我们的隐私驶向未知水域。国内大模型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在其迅猛发展的光环之下,隐私防护的现状却是阳光与阴影并存。
国内大模型的隐私保护,最大的优势来自于完善的顶层设计。《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共同构筑了全球领先的监管框架。这些法规不仅明确了数据分类分级、安全审计等基本要求,更将隐私保护从道德倡议提升为法律义务。
头部厂商积极践行数据分类管理,对敏感信息实施加密保护与短留存策略。在金融、政务、医疗等关键领域普遍采用的“私有化部署“模式,让数据在企业的内部环境中闭环运行,从物理层面隔绝了外部泄露的风险。日常闲聊可能数月即被清理,而财务咨询、医疗记录等敏感信息则受到加密保护和更短留存期的特殊对待。
然而,隐患依然存在。透明度不足让用户难以知晓自己的数据究竟流向何方;技术黑箱使得删除权难以真正落实;而高昂的合规成本更让中小企业在隐私保护与创新发展间艰难求索。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未说出口就被删除的心事,那些在输入框中打了又删的犹豫,都可能被系统悄然记录。
曾几何时,我们以为聊天窗口是可以信赖的数字树洞,是一块可以暂时卸下防备、倾诉真心的私人领地。但现在我们意识到,那些输入框里打下又删去的文字、那些我们自以为“私密”的对话,正在被算法学习、被模型训练,甚至在某些情境下,被打印出来,交给律师,走上法庭。
AI的本意或许是“更懂你”,但当它开始“记录你、存档你、甚至背叛你”,技术的初衷与边界就值得每一个使用者警惕。
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边界线上:技术能做到的远远超过法律能保护的,平台承诺的远远不等于我们真正拥有的。
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正在被动地参与这场博弈——在无数个对话框里,留下可被引用的字句、可被追溯的轨迹。
真正的问题是:在“更智能的世界”里,我们是否还能拥有“更安全的沉默”?
AI不应是窥探我们心事的“审问者”,而应是懂得分寸、守住边界的“助理”。
我们需要的是技术的温度,而不是算法对人性的收割。
隐私的底线,不该只在事后追悔中划定。它,应该写在每一个系统设计的开始。
来源:数据猿
我要评论
不容错过的资讯
大家都在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