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友郭金铜:AI×数据×流程三位一体,让AI应用真正落地
放飞 | 2025-09-17 23:43
【数据猿导读】 当AI大模型持续扩张、应用场景愈发丰富之际,企业却普遍面临AI技术与业务脱节、落地效果不及预期等困境。如何跳出“重技术轻应用”的误区,让AI应用真正嵌入企业运营、释放创新价值,成为产业数智化转型亟待解答的核心命题。

“AI、数据、流程深度融合、相互赋能,推动企业从信息化、数字化迈向智能化。
当AI大模型持续扩张、应用场景愈发丰富之际,企业却普遍面临AI技术与业务脱节、落地效果不及预期等困境。如何跳出“重技术轻应用”的误区,让AI应用真正嵌入企业运营、释放创新价值,成为产业数智化转型亟待解答的核心命题。
针对AI应用落地难题,用友集团副总裁、中国上市公司协会AI专委会主任郭金铜在“2025第五届数智化转型升级发展论坛——暨AI大模型&AI Agent趋势论坛”的主旨演讲,给出了系统性解答。
9月8日,“2025第五届数智化转型升级发展论坛——暨AI大模型&AI Agent趋势论坛”由数据猿与数智猿联合主办、中关村科学城公司协办,并获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等多家权威机构支持。本次论坛以“破界·反卷”为主题,聚焦AI大模型与AI Agent推动产业转型的挑战与突破路径,更被纳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策划的“智领未来”北京人工智能系列品牌活动,为行业搭建了高质量的交流与解决方案分享平台。
郭金铜认为,企业落地AI应用的关键不在于单一技术突破,而在于构建“AI、数据、业务流程”深度融合的“三位一体”协同模式,并通过新一代企业软件平台的一站式服务赋能,让AI应用简单、便捷地在企业真正落地。
从趋势洞察到路径规划,
让AI应用落地企业
AI智能体(AI Agent)是企业AI应用的重要形式,2025年被广泛认为是AI智能体商业化元年。研究数据显示,AI智能体的普及速度超乎想象,未来5年全球AI智能体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40%。
IDC预测,到2026年50%的中国500强数据团队将用AI Agent处理数据准备与分析。Gartner则指出2027年50%的业务决策将由AI智能体增强或自动化。
更值得关注的是,各行业领先企业已提前布局,大规模部署AI智能体将成为新常态,这意味着AI应用落地不再是“未来选项”,而是当下企业竞争的必答题。
郭金铜说,要实现AI智能体的有效部署,可通过“三个馒头”的故事理解其核心逻辑:AI智能体本身是“第三个馒头”,若跳过前两个“馒头”——流程与数据,落地则必然落空。
第一个“馒头”是流程。企业流程是“数据的生产车间”,许多企业试图盘活旧有“脏数据”,但投入巨大却收效甚微。其实应优先升级当前业务流程,让线上化、规范化的流程持续产生高质量数据。
第二个“馒头”是数据。AI依赖数据驱动,无高质量数据的AI如同“无油之车”,尤其当前大模型“幻觉”问题尚未解决,若叠加低质数据,AI智能体将失去可用性。因此加强数据治理、保障数据质量是AI落地的基础。
唯有先夯实流程与数据,再部署AI智能体,才能让AI真正“吃饱起效”。这一逻辑也对应着“企业数智化能力进阶模型(1-2-3模型)”,AI应用落地需遵循从基础到高阶的递进路径。
其中,L1阶段是“业务在线(上云)”,核心是实现业务与管理的线上化、云化部署,通过实时感知与即时沟通,让流程留痕、数据自然产生,这是数智化的起点;
L2阶段是“数据驱动(用数)”,在业务在线基础上构建统一数据治理体系与数智底座,提供全面数据服务,解决“数据泛滥却不会用”的痛点,为AI应用储备“燃料”;
L3阶段是“智能运营(赋智)”,将AI能力融入业务运营,实现人机自然交互、知识与应用自动生成,这正是AI智能体发挥价值的终极阶段。
三个阶段层层递进,信息化(L1)是数字化(L2)的基础,数字化又是智能化(L3)的前提,跳过任一阶段都会导致AI落地根基不稳。
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还需注意三大关键事项。
其一,拒绝“休克疗法”,企业AI应用落地如同“高速公路上给行驶汽车换轮胎”,需边运营边升级,不能为追求新技术彻底颠覆现有体系,尤其像央国企等对合规要求高的企业,需在流程合规框架内推进AI应用。
其二,明确“人机协同”的核心是“AI服务人”,而非本末倒置,AI的价值在于赋能人类、提升效率,而非替代人类决策,需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最后,善用“后发优势”,行业领先企业已通过实践趟出了“流程、数据、AI协同”的路径,后发企业无需重复试错,可参考成功经验进行整体设计、一体化部署,同步推进AI应用、数据治理与流程升级,实现“一步到位”的高效落地。
企业AI应用落地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趋势判断—路径遵循—能力进阶—风险规避”的系统工程。唯有从流程与数据基础出发,沿着数智化进阶路径稳步推进,同时兼顾实际运营中的合规与协同,才能让AI真正嵌入业务、释放价值,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能。
AI×数据×流程的深度融合,
企业数智化的核心逻辑
郭金铜介绍说,在数智化转型浪潮中,企业数智化的本质已清晰聚焦——AI、数据、流程三者的深度融合,即“企业数智化=AI×数据×流程”。
这一核心逻辑的背后既包含对企业数智化内涵的精准定义,也离不开企业软件的支撑、专业平台的落地,以及对工作入口与业务流程的系统性重构。
要理解企业数智化,首先需明确其核心内涵:新时期的企业数智化,关键在于让AI、数据、流程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效应。AI为数智化提供智能引擎,数据是驱动决策的核心生产要素,流程则是数据产生与AI落地的载体,三者缺一不可。没有流程,数据就失去了持续产生的源头;没有数据,AI便成了“无米之炊”;没有AI,流程与数据的价值就难以突破传统效率边界,无法实现真正的智能运营。唯有三者相互赋能、深度融合,才能推动企业从信息化、数字化迈向数智化新阶段。
而企业数智化的落地,离不开企业软件这一核心载体。很多人疑惑“拥抱AI智能体与企业软件有何关联”,答案在于软件是连接人类与世界的沟通桥梁,其本质就是一种“智能赋能系统”,甚至可以说“软件即智能”。
AI×数据×流程三位一体融合根本离不开企业软件。流程需融入软件才能实现规范化、线上化运行,数据需依附软件才能完成存储、管理与调用,AI也需通过软件重构业务逻辑、嵌入实际场景。
可以说,AI智能体与企业软件的关系如同“鱼与水”——脱离软件的AI智能体,既无法获取持续的数据流,也难以嵌入企业核心业务流程,最终只能停留在“技术概念”层面,无法创造实际价值。
作为深耕企业软件领域37年的服务商,用友早在2017年就洞察到流程、数据与AI的协同价值,提出企业数智化平台(BIP)的理念,历经9年打磨,最终推出的用友BIP 5,率先实现了“AI×数据×流程”的原生一体。
该平台以“统一数智底座”为根基,向上构建智能服务、数据服务、流程服务三大核心能力:智能服务涵盖通用智能体(如“智友”)与岗位专属的专业化智能体,可精准匹配不同业务场景;流程服务则突破传统ERP的局限,是为适配AI智能体应用而重构的智能化流程;数据服务则打通数据流转链路,为AI与流程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
郭金铜说,这种架构设计彻底打破了“数据孤岛”“流程割裂”“AI悬浮”的痛点,为企业数智化落地提供了完整的技术底座。
针对AI时代企业运营模式的变革,用友还聚焦“AI时代企业4大工作入口”,重构人机交互与协同场景。不同于传统以电脑、移动端为主的单一入口,新时期的工作入口更具智能化与协同性:一是智能体,企业员工可通过与通用或专业智能体直接互动完成工作;二是超级群,支撑人与人、人与智能体、智能体与智能体的多维度协同;三是工作台,通过可视化大屏实时呈现运营数据,辅助决策;四是知识库,激活企业沉淀的核心知识资产,实现“边学习、边成长、边工作”。
用友通过“用友BIP|智友”“用友BIP|友空间”“用友BIP|友智库”等产品,将这4大入口落地,让数智化融入员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此外,用友还沉淀了“2500+核心业务流程”这一关键行业know-how资产,不仅覆盖各行业企业的核心运营场景,更经过AI时代的智能化迭代优化,与用友BIP 5的“AI×数据×流程”架构深度适配。
未来,随着数智化的深入,这些流程还将与更多专业化智能体、专业模型结合,形成“流程+智能”的双重资产,进一步降低企业数智化的门槛,让更多企业无需从零构建流程体系,只需基于成熟框架,快速适配自身需求,加速AI、数据与流程的融合落地。
平台优势与实践案例,
实现“AI×数据×流程”三位一体原生发展
在企业数智化转型中,“AI×数据×流程”的深度融合是核心目标,但如何实现三者“原生一体”而非简单叠加?用友依托“用友BIP企业AI”,以4大核心特点构建完整支撑体系,并通过标杆案例验证成效,为企业打通数智化落地路径。
用友BIP企业AI实现“AI×数据×流程”三位一体原生发展,关键在于4大差异化特点的协同支撑。
其一,统一数智底座是根基,整合应用平台、数据平台、智能平台、开发平台、云技术平台与主流大模型,形成一体化技术基座,打破传统系统割裂的壁垒,让AI、数据、流程共享统一技术框架,避免“数据孤岛”“AI悬浮”问题。
其二,融入核心业务是核心路径,将AI能力深度嵌入企业“研、产、供、销、服”“人、财、物、项、协”全业务链与管理场景,确保AI与实际业务流程紧密耦合,数据在业务流转中自然产生、实时调用。
其三,结果可靠是价值保障,通过关联企业高质量数据与核心知识库,为AI输出提供精准依据,同时依托用友沉淀的2500+标准化业务流程,规范AI决策逻辑,避免大模型“幻觉”问题,让AI生成结果可信可用。
其四,合规安全是底线支撑,明确AI使用的权限边界与责任归属,保障数据流转安全,确保AI运行符合企业合规要求与行业监管规范。
此外,用友还在业界率先推出企业服务垂类大模型YonGPT,并在企业软件厂商中率先完成主流大模型接入,进一步强化了“三位一体”的技术能力。
两大标杆案例则直观展现了用友助力企业落地“AI×数据×流程”的实际成效。
在民营企业领域,爱尔眼科通过用友BIP部署17个AI数智员工,实现“AI×数据×流程”的深度协同:数智员工嵌入流程梳理、业务处理等20个规范化业务场景,以7×24小时全天候工作模式,将处理效率提升约8倍,准确率达100%,不仅减少流程返工,还为医院每月减负人力时长300+小时,相关技能已推广至29家医院。
在大型央国企领域,鞍钢集团借助用友BIP个性化构建20+业务智能体,构建智能化决策及业务平台:通过AI智能体实现3000+会议的智能化录制,让7×24小时会议推进效率提升180%,会议决策与预测分析效率提升60%,成功将AI能力与钢铁行业特有的生产、决策流程结合,用数据驱动业务优化,彰显了“三位一体”模式在重工业领域的适配性与价值。
规模应用AI智能体,
加速企业智能进化,树立中国优势
郭金铜说,在AI技术重塑产业格局的当下,规模应用AI智能体已成为企业实现智能进化的核心路径。
首先,这一进程需遵循阶段化规律。企业应用AI智能体的进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遵循“+AI”到“AI+”的两阶段演进逻辑,如同“老房改造”般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是“+AI”(嵌入AI)阶段,核心是在现有业务体系中“加装”AI能力,就像给老房加装电梯、接入光纤,不颠覆原有流程框架,而是通过AI嵌入解决特定痛点,比如在传统审批流程中加入AI智能审核、在客户服务中引入AI应答,实现局部效率提升。
随着“+AI”的持续推进,企业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业务流程、数据体系与AI能力的深度耦合,最终迈入第二阶段“AI+”(AI原生)阶段:此时AI不再是外部附加的“工具”,而是与业务流程、数据资产融为一体的“原生引擎”,企业从“用AI优化业务”转向“以AI重构业务”,彻底完成智能进化。
其次,中国企业凭借场景优势与政策支持,有望在全球AI普及应用中领跑。当前全球AI发展形成中美双雄格局:美国在AI基础技术研发上暂具优势,但中国在AI应用场景层面拥有“绝对优势”。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生产国,中国企业覆盖“研产供销服”全链条的丰富场景,为AI智能体提供了从验证到迭代的绝佳土壤。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出台的“AI+行动计划”为企业应用AI智能体提供了明确政策指引,形成“政策鼓励+企业主动”的良性循环。
这种“场景红利+政策支撑”的双重优势,让中国企业在AI普及应用中具备了全球竞争力,有望率先实现AI智能体的规模化落地,引领全球企业智能进化浪潮。
这也是用友作为中国最大、全球领先企业软件厂商的战略发展机遇,用友则以37年的企业软件积淀,为企业智能进化提供全球领先的软件产品与智能服务支撑。并且,用友始终以“产品型通用企业软件”为核心定位,而非定制化或项目型软件——这一定位契合“强国必有领先通用企业软件”的产业规律,正如德国有SAP、美国有Oracle,中国也需要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通用企业软件服务商。
用友全新的数智商业创新平台(用友BIP),正是为企业数智化而生,为企业AI应用而生,已成功服务众多大型央国企,支撑超百万员工的集团化业务运营。未来,用友将继续与行业领先者同行,在承载大型企业AI应用需求的过程中,不断迭代产品能力,推动中国企业软件迈向全球领先水平,不仅为单个企业的智能进化赋能,更助力中国企业软件产业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提升注入核心动能。
来源:数据猿
刷新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不容错过的资讯
大家都在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