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凭什么“上云容易下云难”?

【数据猿导读】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数字世界的垄断更多的发生在消费互联网领域,但事实上,在逐渐走向成熟的产业互联网市场,这种趋势也渐渐露头。

凭什么“上云容易下云难”?

市场集中度提高,既是一个赛道成熟的标志,也意味着垄断有了温床。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数字世界的垄断更多的发生在消费互联网领域,但事实上,在逐渐走向成熟的产业互联网市场,这种趋势也渐渐露头。

云计算早已并不只是CDN(内容分发网络),随着ABC合流(即AI+Big Data+Cloud的融合),云计算越来越作为一种提供数字化服务的基础设施,服务才是云服务商真正的增量营收空间。

那么,云计算企业是否会利用用户和平台绑定的天然优势,设置种种门槛,排斥其它服务商的接入,使自己达到利益最大化?这种做法对行业的危害有多大?又如何破解?

对国内外一些头部云计算服务商的调查,结果令人不容乐观,但创新的希望也扑面而来。

上云容易下云难?

云计算市场日益“如火如荼”。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的内容,要求到2020年,力争实现企业上云环境进一步优化,行业企业上云意识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上云比例和应用深度显著提升,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普及,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形成典型标杆应用案例100个以上,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的云平台和企业上云体验中心。

而众所周知,由于2020-2021年的疫情和后疫情时代,线上经济出现井喷,使得这一目标的实现只高不低。与之相伴的,是公有云市场已经具有高度集中的趋势。根据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0第四季度)跟踪》报告显示:阿里巴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40.6%),华为与腾讯并列第二(11.0%),中国电信和AWS位居其后,前五服务商共同占据77.4%的市场份额。

云_AI_数据猿-1

图源:IDC中国

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一方面对于增强头部企业的竞争力、提升行业发展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又为行业捆绑埋下了种因。

近年来,中国企业云计算市场浪潮迭起,由于云计算可以提供便捷和有弹性的基础设施服务,吸引了大量企业、政企客户上云,但是上云一段时间后,又发现了新的困惑。

众所周知的是,云计算拥有一个巨大弱点,就是单点瓶颈,如果某个数据中心出现问题,将会导致海量的网站企业、消费者受到影响,因此在云计算采购方面,多点分散风险是合理方式。

从技术上来讲,这并不难,只要企业不止拥有一个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理论上就可以通过把不同的业务分布在不同的云计算平台上,从而分散风险。这也是类似IBM、京东云等主打“混合云”概念的市场基础。

但在现实中,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

有时候,这种困难是技术性或者结构性的,诸如跨云的应用孤岛和数据集成问题,公有云的成本优化问题,以及难以通过云的分布很好的对应解决复杂组织的资源协调问题等等。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提出的观点是——到 2023 年,企业平均将使用至少10个云,但仅有 1/4 的企业制定了整体多云管理战略。

有些时候,给云迁移造成困难的,是某些企业的刻意为之。

互联网业务的常见模式是,低门槛或者零门槛吸引企业或用户,然后用高门槛阻止用户流出,这一招也被很多云计算企业用了起来。

一位企业的CIO告诉我们,在云计算行业内的这种现象,已经开始频繁出现,他说:“不只是基础的IaaS层,而是包括PaaS层在内,以及一些协议、端口、适配等,都容易被云平台提供商‘严重‘锁死’,导致客户被深度绑定,从而使得‘上云容易下云难’,形成了一种对云供应商的被动性依赖”。

当然,云计算平台有“充足”的理由来绑定客户,常见的公开说法是——由于PaaS能力对于业务交付效率提升帮助巨大,主流云服务商都提供了丰富的PaaS能力。除了像MySQL、Redis这样标准的PaaS产品以外,头部云平台往往还提供了一些“特色”的PaaS产品。这些“特色”PaaS产品是强耦合在IaaS平台上的,一旦客户在产品开发时使用这些PaaS,基本上就被强绑定了。后续业务变化需要迁移云服务商,或者希望自建私有云,工作量会因为这些特色PaaS变得非常巨大,有可能大多数现有业务应用都面临巨大改造,这使得很多公司选择放弃,或者被迫选择把新业务和把关联性不强的业务上新的云厂商平台。

这是典型的把真实的困难存在+把困难刻意放大,最终混合在一起的一个“亦真亦假”的说辞。即使从主流趋势来说,通过采用容器、容器调度编排、分布式等技术,构建开放、轻量化的PaaS平台的理念已经被技术人员广泛接受,京东云与IBM也已经落地相应产品。但具体到真实商业中, 绝大多数的用云企业技术上还不具备这种反向解耦能力,因而也只有被动的接受这样的说法,被动消费这些“特色”产品。

笔者了解到的一个案例是,某中国专业的电子产品回收平台因为业务发生变化,需要与第三方实现数据打通,必须通过业务迁移实现该目标,但具体在迁移过程中,很多业务应用采用了原有云平台厂商的PaaS产品,导致了无法直接进行业务迁移,而需要先把业务适配新的云平台上的标准PaaS产品。迁移方案也因为这些特色PaaS的使用变得复杂,需要专门设计从原有特色PaaS到标准PaaS的复杂数据迁移方案,比未使用特色PaaS产品的同体量同类型企业相比,业务迁移到另一朵云的工作量增加了数十倍。

可见,这种情况并非只要有第二家、第三家供应商就能迎刃而解。

更重要的是,由于云平台上大部分承载的是企业关键性数据,对云平台的业务、数据的稳定性要求极高,这种隐形迁移成本高到无法想象。

甚至可以说,这种迁移成本与其说是技术上的,不如说它更多的是沉淀在企业决策者的心智里的担忧。不久前,得到APP因为重重“阻击”最终放弃迁移到华为云,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所以,云计算一旦形成捆绑,其壁垒更高、更难打破。

云计算如果出现捆绑现象,造成的伤害是什么?

所有的云计算厂商在公开场合都会声称自己的生态是开放、便捷的,这就好像Windows生态之于微软、IOS生态之于苹果一样,从表面上看去,生态里面厂商诸多、生机勃勃,看上去非常的生机繁盛。但实际上,真正得到资源倾斜的,要么是生态盟主的“亲儿子”、“干儿子”,要么就是充分配合的“顺民”,而挑战者是无法得到公正待遇的。

和IaaS和PaaS有所不同的是,SaaS与平台的耦合性没有那么强,从理论上说,这更有助于发展充满生机的第三方SaaS市场,但从实际来看,却并非如此。

按照服务客户的范围,可以将SaaS服务分为通用型SaaS和垂直型SaaS。通用型SaaS适用于全行业,以通用的管理工具和技术工具为主,包括即时通讯、协同OA、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服务。垂直型SaaS服务于特定类型的行业客户,提供更加有针对性、更贴近客户业务需求的软件服务。

随着近些年人们对“云”的认知不断提升,企业对SaaS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带动起新一轮的风潮:SaaS的各个细分领域内都涌现出一批创业公司,虽然整体市场基数还不够大,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SaaS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对此类企业来说,SaaS的价值在于企业无须再配备IT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能得到最新的技术应用。

然而,正是因为中小企业是SaaS的主要需求方之一,反而为部分云计算平台提供了捆绑机会。这是因为,虽然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意愿程度高,但实质上中小企业信息化、专业化程度较低。根据工信部在2020年发布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只有在财务管理、业务管理、宣传、库存管理等领域渗透率超过40%,而在支持决策、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渗透率都较低。

中小企业对SaaS的高需求和技术力量薄弱的矛盾,为一些云平台操弄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

从表面上看,市场上很多“开放”的云平台不仅提供该平台自研的软件服务,同时兼顾了其他厂商、生态伙伴的同类型软件服务,但当企业真正选择服务时,往往该平台自研的产品会得到更多的推广资源,而大量的中小企业用户并没有分辨能力。

而且,这种捆绑所形成的垄断后果是多方面的:

对于用户来说,失去的是选择权,甚至某种情况下还会损失知情权。

对于产业来说,如果第三方SaaS厂商无法得到平等竞争的机会,行业就没有机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从而使我国的SaaS行业失去成为世界级创新策源地的时间窗口。

而对于垄断平台本身来说,这也绝非好事。

从短期看,捆绑带来的利润是最高的,比如苹果之于IOS生态,有绝对的驾驭权,又比如微软,当年垄断了IE浏览器的红利,击垮了很多有创新能力的互联网企业。但从长期来看,微软垄断IE,反而让微软从内心缺乏对于互联网创新的敬畏,进而使得微软失去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而恰好是在云计算时代痛定思痛,才使微软又迎头赶上。

因此,对于某些云平台来说,扼杀创新看似维护了短期利益,从长期来看却也削弱了自己的创新动力,最终形成的绝非多赢格局。

如何打破“上云容易下云难”?

笔者认为,要打破捆绑,需要三个方面形成合力。

首先,从国家层面,在云平台经济规范方面,应该出台专门的法规、规章和相应的政策,进行有序引导。比如扶持跨平台的技术、支持公有云更加开放等。从目前疾风骤雨般的在互联网领域展开的反垄断行动来看,这一层面的施政力度,反而是我们不用担心的。

其次,从行业层面倡导和鼓励开放的商业模式,并阐明其实际意义所在,例如IBM的研究指出, 大规模使用完整混合多云平台技术和经营模式所创造的价值,比“单一平台、单一云供应商”的方法高出 2.5 倍。

但是从实际来看,单纯的鼓励和倡导效果是有限的。所以,也是最重要的反而是,要事实上的反对云计算行业的捆绑式垄断,就需要倡导开放、共赢的厂商本身真正具备解耦的能力,能够提供更好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这才是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反垄断。

用通俗的话说,要捍卫和平,首先要有战争的能力。产业数智化目前最大的困境是复杂。这决定了产业数智化转型将不仅仅是“上云”这么简单,混合IT则是产业数智化的必经之路,因为它提供了对抗复杂的“简单”方案。

除了能够“简单”外,能够打破捆绑的云服务必须有自己的生态体系,而非单点对抗,就如京东技术委员会主席周伯文所表示的那样:依托供应链优势和基础设施能力,京东科技形成了统一的云底座、数据智能平台、T-PaaS 平台及协同管理平台等平台能力,而且在平台的基础上,通过集成与被集成,与合作伙伴取长补短,形成能力生态、业务生态、平台生态及可持续生态。

这其实等于告诉我们,开放是需要技术保障的,但更多是心态和生态上的。

而不久前,中国第五大独立云服务商Ucloud也表示,发布生态合作计划,宣布开放平台核心能力,构建一个开放共赢的云生态体系,开放的内容包括优质企业客户、销售能力、全球化的基础资源以及产品等四大核心能力。

云_AI_数据猿-2

图注: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周伯文

除了心态和生态,从技术角度来看,笔者认为,能对抗捆绑式垄断,首先要做到全面兼容基础设施,并通过增强的云原生容器内核和开放的技术中台来作为技术保障。

中国顶级的云服务商基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其云计算平台首先是内部使用,此后才加以完善后对外商业化。

而从业务的复杂性来说,京东的业务生态复杂程度,可能是数一数二的。今天的京东已经不是一个电商平台+物流企业,而是一个国内领先的数字经济体,它的生态企业数量、类型与业务涵盖面,在互联网领域应该是TOP3级别的,这就使得其对于“复杂”这个话题具有很强的话语权。

事实上,正是基于京东多年大规模业务场景的历练与沉淀,才使得其对于混合IT系统有着不懈的追求,只有战胜“复杂”,京东才能“简单”的生存。也正是因为如此,日前,京东云发布了行业首个混合云操作系统——云舰。

云舰的一个基本底蕴,是基于京东多年复杂场景的大规模实践,以及近7年在容器化、云原生领域的实践和多个行业客户的成功部署。从某种意义上说,云舰的发布充分彰显了京东云的技术底蕴,并第一次将混合云的管理推向了操作系统级别。

在云计算行业里,有无数个混合云管理方案,但被称为“操作系统”的,不说绝无仅有,也是屈指可数。操作系统虽然是一个比喻,但很贴切的体现了云舰的特点,就是能够基于一套统一的规则,对企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实现最全面、彻底的统一化管理和调度。

为了验证这个观点,有必要结合前面的论述,来评估云舰是否真的能达到“操作系统”的级别,并且具有真·开放的格局。

首先,我们的调研显示,很多云计算企业为了防止客户流失,往往通过一些“特色”PaaS来提升用户的迁移成本,使之几倍、十几倍的增加复杂性,这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

而在这个问题上,云舰敢于承诺——开放PaaS平台,支持运行在所有主流公/私有云的IaaS。换言之,京东主动提供了解耦机制,可以任由用户“来去自由 自行组合”,依靠平台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人为设置障碍的吸引用户,并为希望迁移和混合的用户提供全栈式的解决方案,这种承诺赋予用户的自由度,和对行业现实的冲击力,都是史无前例的。如京东科技京东云事业群总裁高礼强所说的那样:“京东云永远不做产品捆绑,不让合作伙伴做选择题。”

云_AI_数据猿-3 

图注:京东云发布了行业首个混合云操作系统——云舰

其次,我们也分析过,“特色”PaaS的存在,也不仅仅完全是为了提升迁移成本,有时候也的确是为了提升效率。

因此,作为一个进攻型的企业,云舰也在通过京东自研PaaS来增强差异化竞争力,这无可厚非。真正显示其开放格局的是,是同时承诺,引进第三方生态PaaS来丰富应用市场。

这在行业里,还是不多见的,因为它需要牺牲一些短期利益。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种风格又很“京东”,按照京东经典的“十节甘蔗”理论,把甘蔗节做到足够多是争取更多利益的关键。换言之,京东可能放弃了给自有SaaS以特别待遇,但这种设置能够换来更多的、正在蓬勃发展的SaaS入驻京东云的场景,反而可以提供别的云计算平台没有的竞争力——即丰富的生态和更多的选择。

如果要打一个比方,京东一开始就放弃了苹果IOS模式,而是选择了安卓模式。这种模式对内对外同一套混合云底座,但又有丰富云原生运用和极为丰富的应用市场——而我们都知道,安卓开放的结果,是最终占据了智能手机80%的市场份额。

必须强调的是,京东云的开放姿态,除了价值观层面的因素外,本身也是提供一种差异化的竞争力。在各类云计算用户“苦捆绑久矣”的背景下,如果有一家企业的混合云模式可以做到开放、敏捷、高效运营,特别是面向客户构建混合云场景时,可以有效兼顾原有政企客户的自有云计算设施,最大程度降低复杂性和迁移成本的话,那它一定可以团结绝对多数的用户。

而这一切的实现,归根结底还是京东云的技术实力,支持其用户在异构基础设施上获得一致能力,从简化跨云迁移,让客户真正做到“上得去,下得来”等方面入手,让用户可以不为了迁移和混合而苦恼,使用户可以不因为追求简单的用云反被推高IT成本,使得用户能够得到用云的初心——减少IT成本,专注于自身发展和业务创新。

那么,这样的业务就没有理由不受到欢迎。

捆绑是利润最丰厚的途径,要企业自动放弃是不现实的,除了监管层面的反垄断外,最重要的还是有竞争,有足够强大的对手。在笔者看来,京东云的做法除了帮助用户更好的驾驭混合IT,还有助于整个应用服务层的创业创新,进而通过细化、专业化的分工,有利于云平台提供更专业、丰富的工具服务和进一步创新,并在平台内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

这个时代最大的红利,就是人心红利。得人心者得天下,云计算领域亦然。


来源:钱德虎

声明:数据猿尊重媒体行业规范,相关内容都会注明来源与作者;转载我们原创内容时,也请务必注明“来源:数据猿”与作者名称,否则将会受到数据猿追责。

刷新相关文章

【年度榜单】2020大数据产业创新服务产品丨数据猿·金猿榜
【年度榜单】2020大数据产业创新服务产品丨数据猿·金猿榜
京东云发布行业首个混合云操作系统云舰 三年内打造四朵最强的云
京东云发布行业首个混合云操作系统云舰 三年内打造四朵最强的云...
WAIC|高精准、低成本,九章云极DataCanvas突破AutoML难题
WAIC|高精准、低成本,九章云极DataCanvas突破AutoML难题...

我要评论

精品栏目

[2017/12/19]

大数据24小时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周周看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投融资

More>

[2017/12/18-22]

大咖周语录

More>

[2017/12/13-20]

大数据周聘汇

More>

[2017/12/12-19]

每周一本书

Mor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