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银案:数据即证据,迈向更安全的时代

【数据猿导读】 历经28年,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终于真相大白。纵观人类打击犯罪的历史,不得不承认,受限于侦察手段,正义常常迟到,甚至缺席。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一切都在数据化,侦破案件将逐渐演变为一件以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工作

白银案:数据即证据,迈向更安全的时代

历经28年,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终告侦破。8月26日,嫌犯高承勇被抓,此前他先后在白银、包头致11名女性死亡,手段残忍。

我注意到,在茫茫人海中抓获高承勇,与DNA-Y染色体的分析技术有关,这种染色体属父系遗传的基因,据此可以圈定一个家族的谱系和范围。此前,警方曾经抓获高承勇家族中的一名成员,通过基因对比,发现其基因与案犯高度相似,由此缩小、锁定了分析的范围。在提取了高承勇的DNA与当年现场遗留的精斑比对之后,悬案终于大白。

原有生物物证的留存、新物证的出现,成为这宗案件得以侦破的关键。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些物证,都是数据。

纵观人类打击犯罪的历史,不得不承认,受限于侦察手段,正义常常迟到,甚至缺席。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一切都在数据化,侦破案件将逐渐演变为一件以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工作。

数据采集、分析技术的进步,将成为正义不缺席的保证。

数据编织证据的天罗地网

白银连环杀人案的破获,并非孤例。

不久前,在杭州,警方也谱写了一个相似的传奇。

今年6月9日,13年年前发生的滨江区之江花园别墅灭门案告破。2003年,嫌犯俞某入室抢劫、连杀3人,随后潜逃。去年9月,他在诸暨一家面馆门口和人发生口角并抄刀砍人,警方因此提取了他的DNA等数据。

几个月之后,这份DNA和当年之江血案的数据在云端进行了对比,俞某的身份得以确认。

这得益于技术的进步。

1990年代,杭州警方开始普及“生物痕迹”的概念,引进了物证管理系统。2008年,标准化采集仪“搜痕仪”在杭州地区所有的派出所得到了普及,它可以收集、记录人像、DNA、指纹、掌纹、足印以及鞋底和鞋面式样等等数据。2012年始,这些信息开始向云端转移,形成“物证云”,任何一个嫌疑人的数据都可以在“云”中进行大规模的比对。

杭州警方首创研发的“搜痕采集仪”

这和甘肃白银杀人案,可谓异曲同工。

传统的数据包括指纹、血型、DNA、脚印等等,高承勇案中被害女子均穿红色衣服,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它反映了嫌犯的作案习惯。传统的侦察方法,例如警方的走访、调查、摸排等,其目的也是收集数据。

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今天的数据,前所未有的充沛。我在阿里工作期间,常常接到公安部门的电话,希望得到阿里平台上的交易数据,以验证、扩大其办案线索。除了电商数据,社交媒体的数据、视频监控的数据、网络浏览、搜索的数据,都可能是推动案件侦破的关键证据。

今年上半年,针对平台上的可疑交易,蚂蚁金服集团的数据分析中心就向公安部门提交了300多份报告。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一个账户资金交易的特点,如果交易对象非常多,而且分散在国内外多个地区,单日交易频繁、转入集中转出,再加上来往的金额可以被当天的汇率整除,反洗钱专家就有相当的理由怀疑这是一个汇兑性的地下钱庄团伙,在大数据自动分析之后,立即转入人工监控。

纵观人类支付的历史,首先是一部“减负”史:支付行为从重到轻、从有到无。有了金属货币,人们抛弃了贝壳;有了纸币,金属货币大大减少;其后银行卡出现、大行其道;有了支付宝、微信,人们连纸币、银行卡一起抛弃;今天用滴滴打车,下车之后甚至连付款键都不用按,车费可以自动划扣。

有意思的是,支付行为的消失,却恰恰意味着行为被记录。从前是“有行为、无记录”,今天是支付行为消失,但所有的交易行为都将变成数据。这种改变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因为货币数据化、支付数据化,洗钱、黑钱、偷税漏税等隐蔽的违法行为空间越来越小。

若要“数”不知 除非己莫为

今天,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也成为案件侦破重要的证据来源。越来越多的场合,都安装有“电子眼”。反对者认为摄像头侵犯个人隐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摄像头沉淀下的海量数据,也让犯罪行为被记录、被曝光的概率更大。

为了防范恐袭,英国的摄像头数量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到了2013年7月,英国全境的摄像头多达590万个,比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后,英国警方就是通过监控录像锁定了嫌疑人。摄像头影像跨地区的“接力追踪”,让嫌疑人留下的蛛丝马迹串点连线,侦查人员就可以顺藤摸瓜、揪出嫌犯。

还有因为娱乐、分享,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上传的海量照片,这些影像数据,越来越多地成为公共安全摄像头的补充,极大地扩展了影像记录的覆盖面。

凡走过的,必留下数据。所过皆留痕,大数据正在织就一张天网,这不仅有利于破案,还对犯罪分子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震慑。这是今天的打击犯罪、案件侦破区别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最大特点。

没有数据的时代,一个人的经历无从查起;小数据时代,人们的经历有选择性地变成了纸质档案,沉睡在档案馆中;如今,人们每做一件事都会被数据记录,存储于系统中,无论经过多久也不会消失,事事有迹可循,珠丝马迹通过数据可以得到整合。数据如探测器,可以通过“不正常”的数据,揭示背后的非法行为。

以前我们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现在要换个说法:“天知地知数据知,而你自己可能还不知”。

正所谓“若要数不知,除非己莫为”。

数据即证据,就此而言,用好大数据,我们将迈入一个更加安全的时代。


来源:涂子沛频道

声明:数据猿尊重媒体行业规范,相关内容都会注明来源与作者;转载我们原创内容时,也请务必注明“来源:数据猿”与作者名称,否则将会受到数据猿追责。

刷新相关文章

旅游交通大数据——大众旅游时代的“富矿”
旅游交通大数据——大众旅游时代的“富矿”
#榜样的力量#疾控AI分析平台WDCIP——以科技力量贡献“大数据”智慧丨数据猿新冠战“疫”公益策划
#榜样的力量#疾控AI分析平台WDCIP——以科技力量贡献“大数...
张涵诚:大数据招商平台可推动地方供给侧改革
张涵诚:大数据招商平台可推动地方供给侧改革

我要评论

精品栏目

[2017/12/19]

大数据24小时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周周看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投融资

More>

[2017/12/18-22]

大咖周语录

More>

[2017/12/13-20]

大数据周聘汇

More>

[2017/12/12-19]

每周一本书

Mor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