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都是你想多了?《纸牌屋》并不是大数据算出来的

【数据猿导读】 提起电视剧制作,近年来最火的一个词就是“大数据”——什么题材最讨喜?是大数据算出来的;什么人去演?是大数据选出来的;什么情节最“吸粉”?是大数据测出来的……美剧《纸牌屋》被国内奉为大数据应用的经典案例。在本届上海电视节上,应邀担任海外电视剧单元评委的《纸牌屋》编剧约...

一切都是你想多了?《纸牌屋》并不是大数据算出来的

“电视剧为了使观众观剧有趣味性,确实会有一些设置,但是数据上没有严格的控制,并不会参考你刚刚所提出的数据调查的结果。”针对有关大数据的提问,美剧《纸牌屋》编剧约翰·曼凯维奇说。

美剧《纸牌屋》凭借独特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复杂凌厉的权谋让人欲罢不能。2013年,这部剧从美国红到中国,在分析这部剧成功秘诀时,业内一直将其归功于对于大数据的应用。当时有个很流行的说法:立项之初,美国著名播出平台Netflix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喜欢观看1990年播出的BBC版《纸牌屋》的观众,同样是导演大卫·芬奇的拥趸,并大多喜爱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于是Netflix便糅合这3个元素,投资了美版《纸牌屋》。同时,也有报道认为,由于是在线播出,Netflix也可通过强大的数据库监测系统,测算出观众在收看《纸牌屋》的过程中哪里回放、哪里暂停,进而得出规律并纳入之后的创作。

不过,约翰·曼凯维奇却不认可这种说法,“一部电视剧的走红,关乎导演、演员,更关乎有创意有深度的故事与讲述故事的手法,但市场本身充满了偶然性,并非数据能够算出。”他介绍,《纸牌屋》第一季的第一集,从筹备到制作,时间长达一年,其余集数也是在七个月内完成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这部剧推出时有更好的口碑,帮助发行方在售卖给电视台时能够有比较长远的计划……”由于表现优秀,“目前我们已经确立了之后两季以上的继续合作。”

不同于国内的导演中心制,约翰·曼凯维奇表示,美剧的拍摄方式是“以编剧为主”,“编剧在安排导演到演员的班底中都有比较大的主动权,班底由我们来选择,所以创作中会非常的顺利。”他介绍,《纸牌屋》共有五位编剧,编剧的分工,并不是有人写情节,有人写笑料,有人写台词。“五位编剧一起来讨论,创作过程当中会把各个人物、话题、场景贴在提示板上,然后对它进行进一步讨论。大概每年会创作出二到九集,每一季创作圆满之后开启下一季。每一次讨论之后会有一个人把讨论内容变成剧本,但是并不分谁是主笔,五个人轮换来完成这项工作。如果我喜欢某一个人物,我确实会着重某一个人物的创作,但是整个一季的创作都是要互相协助完成的,没有专职负责某一部分的创作模式。”合作过程中,也难免会有分歧,《纸牌屋》的创作也是如此,“最后的决策,可能是写过比较多作品的编剧,或者是能够创作比较高效益的编剧,他的意见占主导,达到一个意见的统一。”


来源:北京青年报

声明:数据猿尊重媒体行业规范,相关内容都会注明来源与作者;转载我们原创内容时,也请务必注明“来源:数据猿”与作者名称,否则将会受到数据猿追责。

刷新相关文章

旅游交通大数据——大众旅游时代的“富矿”
旅游交通大数据——大众旅游时代的“富矿”
#榜样的力量#疾控AI分析平台WDCIP——以科技力量贡献“大数据”智慧丨数据猿新冠战“疫”公益策划
#榜样的力量#疾控AI分析平台WDCIP——以科技力量贡献“大数...
张涵诚:大数据招商平台可推动地方供给侧改革
张涵诚:大数据招商平台可推动地方供给侧改革

我要评论

精品栏目

[2017/12/19]

大数据24小时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周周看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投融资

More>

[2017/12/18-22]

大咖周语录

More>

[2017/12/13-20]

大数据周聘汇

More>

[2017/12/12-19]

每周一本书

Mor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