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阿里巴巴如何利用大数据治理“山寨货”
PConline | 2016-04-28 13:05
【数据猿导读】 2015年是阿里巴巴利用大数据打假的元年,从阿里绘制出来的分布图可看出,2015年全国线下可疑的售假团伙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其中广东地区的售假团伙最多,为1385个

日前,在第16个世界知识产权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2015年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报》(以下简称《年报》),这是自2014年以来,阿里发布的第二份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年报》中,开篇即用较大篇幅援引国际国内“假货”的权威定义,来详细阐述“假货是什么?”,并明确指出:劣质产品和非正品不等于假货。
在《年报》中,阿里巴巴也列出了2015年打假的历程。从图表中可看出,早在淘宝网成立前阿里巴巴就建立了专门处理知识产权问题的团队。
2015年是阿里巴巴利用大数据打假的元年,从阿里绘制出来的分布图可看出,2015年全国线下可疑的售假团伙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其中广东地区的售假团伙最多,为1385个。
据《年报》介绍,阿里巴巴在去年,即2015年与浙江联合展开“云剑”行动,行动期间,阿里巴巴共向浙江省经侦总队推送线索385 条,立案169 起,破案164起,抓捕犯罪嫌疑人300 名,捣毁窝点244 个(含46 个生产窝点),现场查获商品价值 4.01 亿,涉案总价值达 8.16 亿。
除了打击,阿里巴巴也试图从源头上治理假货。“中国质造”项目是阿里治理假货问题的一方法。假货根源在于同类产品的中国自主品牌缺乏知名度,致使一些生产企业为了追逐短期利益,生产冒牌产品。基于这一特征,在打击制假售假的同时,阿里巴巴主动与各地政府合作,推出“中国质造”项目,大力扶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尤其是扶持代加工厂建立自主品牌,扭转“无品牌,就冒牌”的恶性循环,从源头上解决假货问题。
阿里在《年报》上强调,不严谨地使用“非正品”概念,不仅混淆消费者的认知,也容易引发舆论误读,降低社会对产品的信心,甚至带来国际上对中国制造产品的不当理解。《年报》同时呼吁,政府及社会各界权威人士在谈及假货问题时定义要科学,避免把非知识产权问题统归为假货问题,放大假货比例。
在《年报》中,阿里巴巴对于假货、山寨货的态度是:抵制假货,从我做起。
来源:PConline
我要评论
活动推荐more >
- 2018 上海国际大数据产业高2018-12-03
- 2018上海国际计算机网络及信2018-12-03
- 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将于2018-09-26
- 第五届FEA消费金融国际峰会62018-06-21
- 第五届FEA消费金融国际峰会2018-06-21
- “无界区块链技术峰会2018”201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