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病历信息?
东方早报 | 2016-03-24 10:24
【数据猿导读】 近日,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上千名孕产妇个人信息遭到泄露,所泄露信息甚至详细到居住地址,这不免让人惶恐。在大数据时代,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病人的隐私需要有法律、制度防止信息被滥用

近日,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上千名孕产妇个人信息遭到泄露,信息甚至详细到孕周及预产期、居住地址、电话号码等。
据悉,这些孕产妇信息被以每条一元到几百元不等的价格,卖给从事母婴护理等相关业务的公司。于是,受害人就会遭遇追踪式的纠缠营销:怀孕时,“孕妇学校”会来联系;生产时,月嫂、胎儿毛笔都来推销……不法分子还会假冒政府部门,打着“二孩补贴”“新生儿补助”的幌子进行诈骗。
目前,深圳市卫计委已发表书面声明称:“经初步核查判断,被泄露信息与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可能相关,不排除整合其他人口信息数据加工而成。”警方已经介入调查,并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拘了两人。
孕产妇的信息,是从人口管理信息系统中流出的,还是从卫生机构流出的?这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公民信息泄露(特别是病患信息的泄露)并不是个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法治蓝皮书”曾指出,随着信息处理和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兜售个人信息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因为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的存储、快捷复制功能,使得个人信息更易于加工、收集、传播。这既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也千百倍地放大了信息泄露的危险。比如,在2011年的深圳母婴信息泄露事件中,警察在犯罪嫌疑人的笔记本电脑里,发现了15万余份来自深圳各医院的新生婴儿及其父母信息。
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病人的隐私,不可能绝缘于大数据时代之外,关键是有法律、制度防止信息被滥用,并且有可靠的补救措施。
第一种手段当然是立法,早在2009年泄露、销售公民个人信息就已经被《刑法》列为犯罪,但可惜的是,更为基本性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因为缺乏全面的共识,导致立法“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第二种手段就是健全医院、卫生系统对于病患病历、信息的保护机制。
显然,一些地方的医院乃至卫生部门,还是缺乏信息保护这根弦,安全意识薄弱和密码管理弱的现象一直存在。据报道,曾经出现过某省卫生厅管理员的密码就是“123456”的情况,这给一个掌握了全省几千万人口医疗档案的数据库带来了巨大隐患,不啻于教会恶意盗取病历信息者一句“芝麻开门”的口诀。
而且,另一个问题是,之前各大医院之间病历、检查报告不能通用、调取,导致医院重复检查,病人怨声载道。而“电子病历”(EHR)正是打破信息孤岛的解决之道。早在2010年,中国就开始了“电子病历”试点,越来越多的省份在完善“电子病历”数据库。可以说,未来“电子病历”在中国人的健康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来源:东方早报
我要评论
活动推荐more >
- 2018 上海国际大数据产业高2018-12-03
- 2018上海国际计算机网络及信2018-12-03
- 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将于2018-09-26
- 第五届FEA消费金融国际峰会62018-06-21
- 第五届FEA消费金融国际峰会2018-06-21
- “无界区块链技术峰会2018”201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