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重构行业是妄想,回归本质的“行业+”才是出路

【数据猿导读】 原以为O2O那阵浮夸风吹停,能把高估线上能量的互联网人摔醒。可在各种交流场合我们还是发现,这帮人起身拍拍泥土,已闷头转做“互联网+”信徒

“互联网+”重构行业是妄想,回归本质的“行业+”才是出路

原以为O2O那阵浮夸风吹停,能把高估线上能量的互联网人摔醒。可在各种交流场合我们还是发现,这帮人起身拍拍泥土,已闷头转做“互联网+”信徒。

“互联网+”和O2O显然是两个不同层级的概念,前者指信息技术(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在传统领域的应用过程,后者特指通过线上带线下的商务模式。

但在信徒们眼中,两者都约等于“牛逼的时髦玩意儿”,反正就是赋能线下,让线下焕发新春。

挑一个性感的行业来聊:模特。

甭管是因为美色,还是看好时尚,这行当前两年就涌入不少创业者,至今仍然翻来覆去在折腾。早期搞模特网约平台,“线上化”,“去中介化”,亏成马;现在有的转型互联网写真平台,“内容付费”,“规模化”,“IP化”。

可能是有毒吧。在互联网演化出来的种种概念,真像互联网+大树掉落的一颗颗种子,埋哪哪发芽,搁哪哪长大?

1、妄想:“互联网+”重构行业

甫一入局,大多数人不约而同想到做约拍、通告。

你看啊,咱把模特和摄影师、商家都放到平台上,摄影师和商家发需求,模特来接单,匹配供需,在线支付,在线评价,溜得飞起——这可是O2O啊,三大赋能重构整个行业。

赋能效率,供需双方随时随地线上连接

赋能收益,去中介化,成本更低

赋能运营,结构化数据,方便信息维护、分析

真的这么美好吗?这里有两个例子。

一是poco原团队主导的约约APP,背靠千万级的poco网流量,现在翻到约模特页签,两屏见底。

二是名噪一时的魔力圈,内测就曾达到几万DAU,现在应用市场里都找不到。

追根究底,上述3点赋能全是妄想。

效率不升反降。模特这个群体,本来就有各种模特群收发通告,简单直接,现在还要上你平台,切来切去,通讯录都搞几份;商家也很难受,原来付个款当面给下完事,现在要搞网银,还不知道有没有收据可供报销……

去掉中介更费钱。模特可能欺生乱开价,没有中介敦促很容易临时放飞机,商家沟通组织的时间成本怎么算?

运营分析纯扯淡。行业这么粗放,有一单没一单的业态,还谈什么大数据分析

当我们捧着“互联网+”等炙手可热的时髦概念“赋能”行业时,先从行业角度看清楚,究竟有没有“能”,有多少“能”,“能”的导入会不会带来更多的负担,有负担能不能解决,这才不会成信徒式的妄想。

2、尴尬:行业外圈绕道看

硬上不行,退求其次。许多人被行业深水呛了一肚子后学乖了,咱别整那么复杂的活动了,做内容卖卖图,或者做模卡工具攒用户。这总不能做不好吧,几乎是纯线上的事情。

模卡的确是模特的需求,免费省心的情况下,自然能带来新增。但你后面怎么变现?广告,你体量不够;工具收费,就凭那简单几个拼图模板,也是无从谈起。

卖写真的问题是类似的,做广告没流量,做收费缺乏核心价值——你卖什么图这么金贵?更别提还有二道贩子干扰售卖。

尴尬。尴尬的原因,是大家做了个“伪互联网+”,不会太快死,但也难活。在我看来,互联网+行业,本来就是切垂直,盘子相对小,那就得做深做透,有核心价值,才收得起钱。

比如Uber在出行领域的切入站稳,一方面是真的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私家车的加入、拼车的上线,也解放了供需,提升了产能;

再比如前不久互联网+峰会上小马哥举的例子:某地址解析服务,提升地址匹配率6个百分点,仅在北京就每天减少4000个人工干涉包裹。

这样的互联网+,解决行业关键问题,才能有可观估值。若切得不痛不痒,游离在行业外圈绕道看,有你没你都没差,那不是“伪”是什么,撑死不过是分分行业边缘的汤水。

当我们批驳重构行业的互联网+妄想时,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切入。浅尝辄止、价值不大的边缘产品不过是“伪互联网+”。

3、迷失:情色,请出门左转

上面说的,来来去去挣不到多少钱,就算还没倒,日子也是过得苦哈哈。但与之相反的是,频频听到有人“下海”,“摸着门路了”。

有些人不做任何产品了,解散开发团队,每天发发小广告,靠微信勾搭商务模特,每成一单,五千一万的,总有自己一两千的“水钱”。遇到大金主搞个出海邮轮趴,自己还能凑凑热闹,跟着嗨一波。

某知名网站(太有名了不点了),据说暗线玩得更高级:给土豪投资的微电影输送女主角,每单二三十万,土豪妹子都开心。妹子想要的是成名的机会,土豪享受的是看身边的女人被一群屌丝通过弹幕追捧着。

自己跪着都挣不到的钱,人家换个姿势,躺着就挣到了,还是翻倍地挣,扎不扎心?左手是姿色撩人的大批可触达模特,右手是从朋友、用户留言渠道来的“刚需”,越不越雷池,仅一念之差,一步之遥。

但一旦跨出这一步,什么互联网+,都不关键了。最关键的不该是,争取别“住进去”吗?

除了放弃互联网+去涉黄,当真没有别的出路了吗?

4、出路:回归行业本质的“行业+”

我们试着回到最原始的行业形态来看。

整个模特产业,从T台走秀,到品牌代言,再到推广活动,从来都不是“皮肉经济”,而是“注意力经济”。这个产业对模特的定位,不是商品,而是媒介,是营销资源。

什么人把模特当营销资源看?本来就扎在这个行业里的模特经纪公司们。

在他们眼里,互联网来了,好像跟我有关,也好像无关,不变的是我左右牵线的小生意:个别模特签约,多数模特合作,为企业解决颜值营销需求,每单多多少少赚一点。

这是我看好的模式。这种模式下,不是没有死掉的,但至少有跑得还行的。

号称第一网红电商的如涵控股借壳上市成功,又拿下阿里3亿融资,壳公司估值直接从650万飙到33亿。而如涵控股旗下特别重要的子公司之一,就是负责模特经纪业务的杭州如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另一家模特经纪公司魁钺会,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做到旗下网红超3000人,年收入过6000万,目前B轮阶段,入驻腾讯众创空间。

这个模式下的想象空间还在逐渐变大。

首先是供给的放大:有营销影响力的人群资源,已经从模特群体延伸到网红群体。面容姣好身材不高的,可以做电商网红;两者皆一般但有才艺的,可以搞搞直播。只要有突出特色,能带流量,都可能成为模特经纪公司toB解决方案的得力组成。

其次是需求的放大:随着直播平台、真人秀节目、短视频APP、微电影新风口,越来越多非传统客户参与进来,对网红的需求量成倍增长。

所以我们看到了,美丽联合集团(原美丽说+蘑菇街)专门新做一个APP参与进来,培养网红为自家电商业务供血,同时服务产业链内其他玩家。美空网也调整方向,专门搞了个200+人的团队,从网红培训、宣传到输出,打造网红孵化产品。

在我看来,做传统行业业务,少提点平台颠覆,少谈点创业抱负,老老实实做行业内已验证的小生意,这事情就靠谱了不少。

下一步结合互联网风口做重心调整,也就是“行业+”,做大也并非全无可能。比如共享单车热点下的自行车制造厂,比如直播风口下的麦克风设备商。

看不清的情况下,我认为“行业+”是比“互联网+”更明智的选择。前者更为稳妥、实在。

而“互联网+”本身也没任何错,错在对“互联网+”一知半解、信奉线上至上的信徒们,要么妄想重构,要么尴尬游走,甚至迷失跑偏。

落笔至此,又想起自己做移动医疗时的光景。若在行业前头放个词,我愿选择“敬畏”二字。


来源:虎嗅网

声明:数据猿尊重媒体行业规范,相关内容都会注明来源与作者;转载我们原创内容时,也请务必注明“来源:数据猿”与作者名称,否则将会受到数据猿追责。

刷新相关文章

旅游交通大数据——大众旅游时代的“富矿”
旅游交通大数据——大众旅游时代的“富矿”
#榜样的力量#疾控AI分析平台WDCIP——以科技力量贡献“大数据”智慧丨数据猿新冠战“疫”公益策划
#榜样的力量#疾控AI分析平台WDCIP——以科技力量贡献“大数...
张涵诚:大数据招商平台可推动地方供给侧改革
张涵诚:大数据招商平台可推动地方供给侧改革

我要评论

精品栏目

[2017/12/19]

大数据24小时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周周看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投融资

More>

[2017/12/18-22]

大咖周语录

More>

[2017/12/13-20]

大数据周聘汇

More>

[2017/12/12-19]

每周一本书

Mor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