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数据造假已成公开的秘密?是时候要施之以“猛药”了
【数据猿导读】 环保数据真实是环保监测的底线。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些企业偏偏动歪脑筋,“做手脚”:有的破坏采样管路、加装稀释装置,有的规避仪器采样时段,有的故意不正常运行自动监控装置,有的篡改仪器参数、改变数据修正值……造假手段越来越高,隐蔽性越来越强

一名黑衣男子潜入企业监控站房,快速撬开氨氮在线监测设备的门,将监测仪器的取样管插入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瓶内,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这不是电影里的离奇情节,而是最近福建省破获的一起排污造假案的真实场景。
环保数据真实是环保监测的底线。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些企业偏偏动歪脑筋,“做手脚”:有的破坏采样管路、加装稀释装置,有的规避仪器采样时段,有的故意不正常运行自动监控装置,有的篡改仪器参数、改变数据修正值……造假手段越来越高,隐蔽性越来越强。
“环保监测数据,是环保执法的基础”。近几年,环保数据造假却成了“公开的秘密”。据统计,2015年全国共发现2658家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存在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放、弄虚作假等问题,17个省区市对发现的问题立案78起。由于造假的隐蔽性、瞬时性,被曝光的案例不过是“冰山一角”。
其实,监测数据造假比污染更可怕。从近日曝光的八大造假案来看,轻则罚款2134元,重则罚款24.5万元,主要责任人也仅仅只是行政拘留。与超排、偷排动辄“节省”的几十万、几百万元来比,这样的处罚显然最“合算”、最无关痛痒。何况,造假一旦侥幸过关,不仅能规避处罚,还能骗取国家补贴。由此可见,低风险、高收益,是环保造假频发的重要原因。
“官出数据,数据出官”。一边是“靓丽”的数据,一边却是环境的恶化,这一矛盾现象的背后,还藏着相关部门履责不力和地方政府政绩观偏差的问题。尤其是,当环保监测数据对升迁产生重大影响时,官员的立场就很难保持客观公正,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就可能“赤膊上阵”。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对环保数据造假要施之以“猛药”,政府和相关部门既要有法必依、更要执法必严,在加大处罚力度、落实“一案双查”、强化社会监督、加强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让造假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不能心慈手软,更不能下不为例。
来源:中国网
我要评论
活动推荐more >
- 2018 上海国际大数据产业高2018-12-03
- 2018上海国际计算机网络及信2018-12-03
- 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将于2018-09-26
- 第五届FEA消费金融国际峰会62018-06-21
- 第五届FEA消费金融国际峰会2018-06-21
- “无界区块链技术峰会2018”201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