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为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提供技术基础

【数据猿导读】 大数据时代下所形成的大数据思维是时代的产物。在网络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今天,如何有效防治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新课题。如何通过分析大数据思维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大数据为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提供技术基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联网设备和社交媒介的增加与创新,网络的信息量不断增加,整个世界随之进入包揽海量数据的大数据时代,它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态度以及技术革新产生重要影响。在网络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今天,分析大数据思维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提出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新方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运用大数据思维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必然性

为了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更好地进行预测与事前控制,必须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智能终端设备的创新和发展,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大数据时代,每天具有高速的数据流产生,所以传统的数据抽样法对于事件的治理具有明显滞后性,以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危害不断扩大,舆情无法控制,错失从源头上控制和治理的时机。大数据时代下,我们要突破小数据时代传统抽样调查方式的局限,采用全数据模式,即样本=总体,通过统计互联网的整个检索记录,运用数据分析设备对整个数据库进行分析,把握主流信息的走向,对主流信息的把握由宏观转向微观,掌握可能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人群来源、地区来源,同时了解群众的诉求和意愿等方面的信息。由事件个案的关注转向整体态势的把握,对网络舆情发展的整体走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可以更好地做到事前控制,事后解决。

为了掌握网络舆情发展脉络,必须学会大数据思维。在信息和网络技术不发达、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代,网民表达诉求和意愿的方式,仅仅局限于文本和图像层面,同时使用互联网的用户也不算庞大,所以分析网民的舆论走向以及跟帖态度,只需对网上的文本信息和少量的图像进行分析即可,也有时间对网民的跟帖态度做跟踪式调查。大数据时代不仅是一个信息量大、快速化的时代,也是一个数据类型多样化、价值高、密度低的信息时代,同时还是一个混杂性的信息时代,我们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策略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如此庞大、快速、混杂的数据时代,我们不可能对每一条信息的分析做到十分精确,在混杂海量的数据中,形成全局、动态的研究舆情数据的思维,掌握大体的网络舆情发展脉络,或许比关注和确定网民某时某分发布的什么帖子重要得多。

大数据为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提供技术基础

大数据时代的根本要求在于思维模式的转变,大数据思维突破了传统分析数据的框架,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同时也将给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机遇。

一切皆可量化。随着信息收集,储存和分析设备能力的不断提升,一切让数据来说话成为可能。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不仅网页的浏览次数、相关词条的点击量、微博中的跟帖数量、网民对于舆论的转载数量这些量化信息可以形成大数据,而且网民情绪的变化、思维的转变、评论、文化程度、区域位置、社会关系也可以量化,然后转换为可以统计分析的标准化数据,通过把所有可以收集到的关于网络舆情的定序定量信息转变为可供观察和分析的数据形式。当然,值得注意的是,量化舆情言论并不完全等于数字化舆情言论。然后,就可以通过相关的数据收集和信息技术,建立数据模型,预测舆情未来的发展动态。

一切皆可联。网民行为和情绪变化的数据都具有内在的联系,这可以用来预测网络性群体事件的萌芽及动态。大数据时代下的大数据思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由重视事物的因果联系转向重视事物的相关联系,不问为什么,只要知道是什么即可。大数据思维在网络性群体事件的治理中改变了以往的“有罪推论”网络舆情逻辑监测的思维方式,不再单纯去关注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因果关系,而是哪些相关因素可能会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便提前做好应对策略,这样也为预测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争取了时间和空间。注重相关性是大数据思维的重要特征,同时,网络舆情的相关关系也是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可被发掘和利用的重要知识,通过对网络事件参数间关系的分析,从而发现舆情中隐藏的相关性,为更好更准确地把握和控制网络舆情走向创造有利条件。

一切皆可用。大数据思维的一个方面表现为放弃精确性,接受混杂性。这种混杂可以指格式的不一致,也可以是数据的不精确。大数据时代下,各种媒体传播形式多种多样,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民表达观点、诉求、意愿的方式也纷繁多样,例如文本、图像、视频、语音等,我们在对舆情走向进行监测时,要迎接大数据的混杂,同时在这种混杂中,全方位捕捉与网络舆情相关的一切舆论形式。大数据具有快速、价值大、密度低的特点,大数据时代信息在网络中流动的速度特别快,例如我们对新浪微博中一篇报道的某一评论进行跟踪监测,来掌握该网民的情绪波动和思维变化,力求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可是我们如果放弃对个案准确性的精益求精,而转向对该报道下所有评论的监测,或许我们收获的信息量会更多,在这过程中我们虽然放弃了对个案研究的精确性,却把握了对于该报道看法的整体趋势。

大数据时代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新方法

目前,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应该实现由事件发生后的监测转为事件发生前的预测,由事件发生后的治理转为事件发生前的防范。大数据时代的核心是预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要突出新思路与新方法。

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相结合,从可能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源头开始治理。从一定意义上看网络上的言论就是现实生活中社情民意的反映。所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也是在强化社会治理。大数据时代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掌握全方位相关联的数据,运用强大的“相关统计和分析”能力搭建网络信息数据的立方体,通过将网上和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索网络舆情走向,把握网民情绪波动态势,挖掘隐藏在现实社会背后的深层关系,将网络信息的监测、分析同现实社会的治理结合起来。

大数据与政务信息在网上公开相结合,增加信息透明度和政府公信力。美国政府承接大数据时代“一切皆可量化”的理念,把政务信息由定性向定量转变,建立统一的数据门户开放网站,并向社会各界提供数据传输的接口,以此来便利各部门的数据供社会各界使用,使社会各界能够及时正确地了解国家的政务信息。美国政府的这一行为把政务公开由传统的“信息层面”向“数据层面”发展,开辟了一条与传统政务信息公开方式不同的新途径。美国政府的这一创新对于我国的政务公开方式的改变具有借鉴意义。首先,我们要保证数据的安全,在此基础上探索正确的方式,建立本国的数据政务公开系统,让民众对于政府的政策信息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其次,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对数据的挖掘和利用中去,使数据的价值能够得到很好地发挥。

大数据与思维引导相结合,提高言论的说服力和事实可信度。大数据时代下的思维引导要做到两方面,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方面,先要搜集网上的相关数据,建立网民思维倾向的数据模型,进行分析,找到网民的思维特点和爱好,用网民可以接受的交流方式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要让数据“发声”。数据常常能够使人们信服,相关部门要收集足够充分的数据,利用可视化技术做表、制图,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全面的呈现给大众,让大众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一个真实的了解,消除对事件的错误看法和偏激情绪,从而建立正确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大数据与治理突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相结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大数据时代,可以将事件的相关信息和危害程度量化,事件的发展趋势模型化,从而全面分析事件的发起群体、传播渠道、事态发展、网民思维倾向、点击数量等相关数据。迅速判断出该事件的严重程度和走向,掌握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制定出正确的应对策略。

大数据与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的日常管理相结合,提高预防和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大数据时代,数据不仅可以开口“说话”,还可以预测未来。以前,当某事件分析和处理完之后,与此相关的信息价值也不复存在,而在一切可量化和一切皆可用的大数据思维引导下,这些失去价值的信息有了用武之地,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绘制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地图”,预测哪些群体、哪类思维、哪种言论容易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即便是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我们也能利用这种数据“指引”方法,快速准确地找到治理措施。所以,我们在日常管理中,就可以通过搭建网络信息后台收集和整合系统,实时记录微博、博客、QQ空间、论坛、网站等各个社交平台和网络媒体信息,量化为数据,从海量的网络信息数据中找到预防和管理的重点,尽量避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记者:郭跃军 侯江雷


来源:人民论坛

声明:数据猿尊重媒体行业规范,相关内容都会注明来源与作者;转载我们原创内容时,也请务必注明“来源:数据猿”与作者名称,否则将会受到数据猿追责。

刷新相关文章

旅游交通大数据——大众旅游时代的“富矿”
旅游交通大数据——大众旅游时代的“富矿”
#榜样的力量#疾控AI分析平台WDCIP——以科技力量贡献“大数据”智慧丨数据猿新冠战“疫”公益策划
#榜样的力量#疾控AI分析平台WDCIP——以科技力量贡献“大数...
张涵诚:大数据招商平台可推动地方供给侧改革
张涵诚:大数据招商平台可推动地方供给侧改革

我要评论

精品栏目

[2017/12/19]

大数据24小时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周周看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投融资

More>

[2017/12/18-22]

大咖周语录

More>

[2017/12/13-20]

大数据周聘汇

More>

[2017/12/12-19]

每周一本书

Mor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