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成为中国的Databricks?
原创 月满西楼 | 2025-09-02 20:46
【数据猿导读】 2025的科技圈,几乎所有的光环都聚焦在了大模型、Agent之上。从DeepSeek、豆包、元宝、Kimi、智谱清言、文心一言到GPT-5 、Claude,从MCP到A2A,AI成为了新一轮的产业信仰。

“最重要的,不是模仿谁,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回应这个时代的期待。
2025的科技圈,几乎所有的光环都聚焦在了大模型、Agent之上。从DeepSeek、豆包、元宝、Kimi、智谱清言、文心一言到GPT-5 、Claude,从MCP到A2A,AI成为了新一轮的产业信仰。
但你是否注意到,在这场轰轰烈烈的AI浪潮背后,有一家很少出现在热搜,却几乎被所有顶级企业、开发者与基础设施团队高度依赖的公司,正悄然崛起为AI时代的“底座霸主”。
它就是Databricks。
这家起源于UC Berkeley、由Spark发明者创办的公司,估值已经突破1000亿美元,比肩OpenAI。它既不是大模型厂商,也不靠炒作C端产品,却成为所有希望真正落地AI的企业、组织、政府背后稳定、灵活的基础平台。
这也引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中国有了自己的OpenAI(DeepSeek),那中国有没有可能走出自己的Databricks?
毕竟,在国内,数据合规更复杂,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更碎片,大模型、Agent落地面临的技术与治理挑战也更严苛。那么,在这样一片土壤里,有没有本土厂商正走在与Databricks同样逻辑下的成长路径上?
Databricks,
是如何成为“AI 背后的王者”的?
在今天的AI世界里,Databricks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它真正的故事,远比“平台化”三个字复杂得多。
它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持续十年的技术堆叠与架构演进。而正是这条路线,成为全球企业数据平台进化的“范本”。
1. 出身不凡:起于Spark,技惊世界
Databricks诞生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MPLab实验室。2010年,几个研究者发起了一个开源分布式计算项目:Apache Spark。这个项目解决了Hadoop MapReduce 在迭代计算上的效率瓶颈,并迅速成为机器学习与大规模数据处理的“事实标准”。
2013 年,Spark的原班团队创立了Databricks,试图将开源Spark商业化。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不仅成功商业化了Spark,还创造了远超Spark本身的生态系统。
2. 架构跃迁:从大数据引擎到“数据智能平台”
Databricks的真正转折点,是它在传统数仓与数据湖之间,定义并推动了一种新的架构范式:Lakehouse(湖仓一体)。
这一架构用Delta Lake(带ACID事务的开源存储层)+Unity Catalog(统一治理层) 的组合,打破了“数据仓库适合分析,数据湖适合存储”的割裂,首次实现了:
·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统一管理
·数据治理、血缘、审计与访问控制一体化
·一个平台同时支撑BI、ML、LLM、Agent 等不同形态任务
这一步,让Databricks不再只是计算引擎厂商,而是具备了构建数据+AI平台闭环能力的架构基础。
3. 技术栈闭环:开源协同+自研平台的双轮驱动
Databricks的技术路径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处理了“开源开放vs商业闭环”的难题。
一方面,它主导并贡献了三个关键开源项目:Spark(大数据计算)、Delta Lake(开源表格式)、MLflow(机器学习生命周期管理)。
另一方面,它通过高性能引擎Photon、SQL Serverless、AI平台 Mosaic、模型评测系统Evaluate、智能体开发平台Agent Bricks等自研模块,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企业级AI操作平台。
2023年并购MosaicML,推出开源大模型DBRX;2025年收购Neon,推出Lakebase(OLTP引擎),更是将业务触角延伸至生成式AI与事务型数据库,将平台战略从“数据到智能”延展到“智能到应用”。
4. 商业层面:千亿估值背后的核心飞轮
据报道,截至2025年,Databricks可实现年化收入超37亿美元,服务全球超15,000家客户,覆盖60%以上《财富500》企业。
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个强耦合的平台飞轮:更多数据入湖→更强治理与建模能力→更高价值的AI应用→更大的数据留存→更深的平台绑定。
正是这条技术闭环+业务飞轮的路线,使得Databricks再只是“技术提供商”,而是成为企业级AI时代真正的平台型基础设施角色。
星环科技,
与Databricks有几分“神似”?
回顾了Databricks的发展历程,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给出的那个问题——谁有望成为中国的Databricks?
答案,也许正藏在一家叫做星环科技的企业身上。
将星环科技与Databricks放在一起对比,并不是简单的“国产替代”逻辑。而是因为在全球数据智能平台的发展轨道上,星环科技确实展现出了与Databricks高度趋同的战略演化路径。
它们都从数据基础设施出发,逐步构建起从底层存算治理,到上层AI/Agent应用的全链条平台能力。
1. 技术路径惊人相似:都是“从数据到智能体”的平台化演进
Databricks的起点是Spark,而星环的起点,则是TDH(Transwarp Data Hub) 多模型数据平台。
它们的共同逻辑是:不满足于单点能力(如计算引擎、模型服务),而是持续整合分析、治理、AI训练与推理等多个能力层;不只做技术工具,而是打造一个平台,让企业用户可以在同一个技术堆栈上,完成数据驱动→智能生成→应用交付的全流程闭环。
在过去两年,Databricks从Lakehouse架构迈向Agent Bricks+Lakebase,而星环科技则也在TDH之上,先后推出了Sophon LLMOps(AI运维平台) 与TKH(知识平台),再加上ArgoDB、KunDB等分布式数据库,构建了自己的智能应用平台雏形。
换句话说:两个公司都在努力解决同一个问题——企业要真正落地AI,需要怎样一个“平台底座”?
2. 架构观的高度契合:用统一平台打通数据、智能与应用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星环科技与Databricks几乎是在用“不同语言写同一张图”。
不同的是:Databricks更偏向多云生态适配;星环科技走的是多模型融合+私有化强适配+面向行业异构场景的深度整合。
而在大模型时代,星环通过Sophon实现了从语料管理→模型训练→推理部署→应用封装的一体化链条,配合知识平台TKH实现语义组织、实体抽取、知识图谱等功能,为政企等高门槛客户提供“可管、可控、可扩展”的AI运维平台。
这正是Databricks所强调的“Agent in production”能力,只不过,星环是在更细粒度的行业语境中推进它。
3. 更复杂环境中的技术演进:不是“模仿”,而是“突破式进化”
如果说Databricks的路径是在全球标准生态下“快跑”,那么星环科技则是在更复杂的中国企业环境中“开荒”。例如:
数据安全与合规要求更高:如“数据不出域”“分级管理”等,星环通过TDH多模型数据库与TDS/TKH治理体系,实现对敏感数据的全流程可控与可审。
算力与架构不确定性更强:面对国产芯片、混合云部署等需求,Sophon AI平台可适配多类GPU/CPU架构,并通过高效推理引擎支持在低端显卡上运行中大模型,显著降低部署门槛。
业务场景绑定更深:针对金融政务等行业,星环不仅提供基础模型能力,还推出原生智能体应用“问知”“问数”,直接服务企业知识与数据的智能化落地。
星环选择的方向,是构建一套既可以适配本地部署、又具备平台通用能力的AI×Data一体化系统,从底层数据模型到上层Agent能力,一步步构建企业智能平台。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架构选择和能力边界,不仅适用于中国市场,也具备服务全球客户的技术可移植性。星环科技正在打造的,不是“中国特供版Databricks”,而是全球可用的“通用数据智能操作平台”。
沿着Databricks的路,
星环科技能走多远?
Databricks的崛起,给全球技术公司打了一个样——企业级AI的平台化时代已经来临,数据+智能+应用 = 一场基础设施的大重构。
它的成功不是某个点的爆发,而是一个架构逻辑+市场验证+商业模式的系统性闭环。而我们观察星环科技,发现它也正沿着类似的闭环逻辑推进着,只是起步的土壤、前进的节奏略有不同。
但这恰恰意味着:Databricks的成长范式,能为星环的未来,提供一个参考系。
1. Databricks模型:平台型公司的黄金成长曲线
Databricks走出的路径,清晰可见:
·架构上,以统一存储格式(Delta Lake)和治理体系(Unity Catalog)为支点,承载上层数据处理、分析、AI/LLM等所有任务
·商业上,围绕“数据+AI”的一体化价值,构建强粘性的企业平台飞轮
·生态上,以开源+标准引领,建立技术辐射力和合作护城河
这个模型的本质,是让“数据—治理—智能体—应用”不再割裂,而是在一个持续可演化的平台中闭环循环。
2. 星环的三大增长潜能:向平台跃迁的底层动力
对照Databricks 的发展轨迹,星环科技展现出三个极具张力的增长潜能:
(1)技术闭环潜能:构建下一代智能操作平台的底座能力
从TDH多模型平台 出发,打通结构化、非结构化、时序、图、文本等复杂数据模型;通过Sophon LLMOps+TKH知识平台,形成从语料、知识、模型到应用的AI工程全链路;叠加KunDB/ArgoDB等数据库产品,补齐实时写入与事务处理能力。
这意味着,星环不仅能处理“海量数据”,还具备将其转化为“智能资产”的平台条件。
(2)国产自主潜能:成为本地算力、数据应用场景的首选平台
星环的堆栈可私有化部署,已适配国产芯片、服务器、云平台与安全体系;服务客户覆盖金融、政务、能源、央企等高合规行业,形成强绑定与深耕能力。
在当前“数据不出域+安全可控+架构自主”成为主流共识的背景下,这一点构成了其独特优势。
(3)场景绑定潜能:平台价值沉淀于业务流程与数据资产之中
长期服务于复杂场景客户,星环的能力不仅是“技术交付”,更是“场景封装+方法论输出”。无论是金融风控知识图谱,还是政务智能问答系统,星环都能用平台能力支撑AI落地
这是许多国际平台难以在本地化环境中实现的能力,“懂场景+可持续”的能力,才是护城河。
3. 平台跃迁,才刚开始
Databricks用了十年,从Spark项目变成AI Infra平台。
星环也许用了更长时间,在更复杂环境中完成了底层平台搭建。如今,它开始具备“平台跃迁”的前提条件——
·架构:具备多模型+AI+知识的统一平台能力
·能力:向Agent应用端发力,形成任务闭环
·市场:在多个关键行业形成深度绑定,赢得数据流、业务流入口
这意味着,星环不再只是一个“数据平台”,而有机会成为一个“企业智能基础设施平台”,承载未来数十年的企业智能转型浪潮。
星环科技要更上一层楼,
还需要做什么?
成为Databricks这样的企业级平台巨头,从不是终点,而是一段长期系统性进化的过程。Databricks也用了十年时间,从Spark到Lakehouse到AI Infra,再到Agent&OLTP。
对星环科技而言,真正的挑战不是对标谁,而是如何持续演进、持续突破、持续打造自己的“增长曲线”。
平台已经搭起来,闭环已经跑起来,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走得更远?具体来看,星环科技要想更进一步,可以从下面几个方向需求突破。
1. 从产品整合,走向生态协同
星环当前的平台已经具备完整堆栈,但平台不等于生态。
Databricks能形成飞轮的关键之一,是围绕开源技术(如Spark、MLflow、Delta)构建了全球开发者社区与生态协作机制。星环则更偏“集成交付+自研闭环”,在支持行业客户快速落地上优势明显。
但下一阶段,它有机会进一步:向开发者群体开放核心模块API和二次开发接口;推动国产行业标准,如数据湖格式、ML Ops规范、Agent编排框架;吸引合作伙伴、SI、ISV共建生态,共同推动行业化平台标准落地。
在平台型公司中,“生态力”往往决定了天花板。
2.打通智能体链路的深水区
从大模型能力到Agent能力,不只是模型更强,而是链路更深:
·数据如何进模型?如何形成可追溯知识结构?
·模型如何接入任务系统?如何保持长时记忆与多模态感知?
·智能体如何完成任务?如何与业务系统协同执行?
Databricks在Mosaic AI基础上打造了Agent Bricks,就是在做“从LLM到Agent Runtime” 的系统性建设。
星环已经通过Sophon构建起LLMOps基础,结合TKH的知识工程能力,具备构建智能体基础系统的潜力。下一步,可进一步打通:多模型编排(结构/非结构/图谱混合);多任务调度与控制;多Agent协作机制与业务接口集成。
这一能力,是平台长期占据AI应用场景高地的关键。
3. 建立全球化的产品普适性,强化技术影响力
星环目前服务的核心客户集中在金融、政务、能源等关键行业,国内影响力持续扩大。
但从技术架构和产品形态看,星环已具备服务全球企业级客户的基础能力,下一步可进一步推动:支持多语种、多标准、多云平台的产品兼容性;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开源社区,提升全球开发者影响力;与全球头部客户共创场景,实现“以场景带动平台国际化”。
Databricks是从北美市场出发,向全球扩展;星环则可从复杂多样的本地场景出发,向海外走出一条“可迁移的中国路径”。
4. 从“解决方案”,到“基础设施”的品牌跃迁
Databricks成为“AI Infra代表”,靠的不只是营收和产品,而是品牌认知的建立——技术界公认它是“企业大模型平台范式”。
星环在下一阶段,亦可通过:开放开源项目、发起技术标准;举办开发者大会、发布技术白皮书;与行业头部组织联合推动解决方案标准化。
让市场不只是“知道星环”,而是“默认选择星环”。
最重要的,不是模仿谁,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回应这个时代的期待。
在全球视角下,AI Infra正迎来新一轮估值重构与边界重塑,例如:Snowflake向ChatBI渗透、MongoDB嵌入向量模型打通搜索与问答、Oracle云因AI应用订单爆发。这些信号指向一个共同趋势——Infra不再只是底座,而是在主动承担AI应用的角色。
未来的中国平台厂商,注定不止于“对标Databricks”,而是在技术范式、产业适配、应用原生化的交汇点上,绘出自己的路线图。
Databricks给了这个时代一个答案,但不是唯一答案。星环科技或许正在绘制另一种可能的路径,一条从中国出发、全球通用的企业级AI平台范式。
未来十年,谁能成为AI基础设施领域真正的“长期主义者”?谁能在Agent与数据闭环中跑出自己的范式曲线?故事才刚刚开始。
来源:数据猿
刷新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不容错过的资讯
大家都在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