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数字中国峰会,哪些产业信号不容错过?
原创 放飞 | 2025-05-10 15:51
【数据猿导读】 数据猿记者深入福州峰会现场,为大家“复盘”本届峰会的热点领域,探寻数字中国建设的新趋势、新动能,发现数据产业发展的大方向。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以及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根基,正重塑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在数字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如何为数据实现“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筑牢根基,让数据要素充分释放价值、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赋予的关键命题。
自2015年“数字中国”概念在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提出,到2025年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圆满收官,这一战略已走过十年征程。其内涵也从初期聚焦新基建的“铺路架桥”,逐步迈向数智化全面升级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数据要素更是化身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不仅加速推动数字经济新时代的到来,更掀起了产业重构的浪潮。
近日,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福州圆满落幕。这场数字盛宴成果斐然:5.6万平方米的现场体验区,超100个数字技术互动体验项目和超30个实物模型精彩亮相;40余场论坛与对话交流活动,超36万人次参会观展,众多创新“智慧”成果集中展出;455个数字经济重点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额达2280亿元,项目覆盖数字基础设施、新一代人工智能、数据要素市场等多个前沿领域,共同勾勒出数字新时代的宏伟蓝图。
数据猿记者深入福州峰会现场,为大家“复盘”本届峰会的热点领域,探寻数字中国建设的新趋势、新动能,发现数据产业发展的大方向。
数字中国建设稳步推进
丰硕成果精彩纷呈
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式现场,国家数据局公开发布了《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4年)》,全面总结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情况,展现出数字中国建设的蓬勃态势与卓越成就。
首先数字中国建设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近三年数字中国发展指数保持10%以上稳步增长,2024年建设呈现稳中提质态势。数字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全球新公开的4.5万件生成式AI专利中,我国占比高达61.5%,国产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为全球贡献“中国智慧”。
数据要素市场不断拓展,2024年数据生产量达41.06ZB,同比增长25%,高质量数据集在数量与质量上齐头并进。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跃升,算力总规模达到280 EFLOPS,累计建成5G基站425.1万个,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26.56亿户,八大枢纽节点地区新增算力占全国新增算力60%以上,绿电使用率超80%。
其次,赋能效应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0%左右,数字消费领域不断涌现新业态、新热点。
数字政务服务能力在全球持续保持领先,2024年发布21项“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扎实推进基层报表数据“只报一次”工作。数字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数字文化资源不断扩容提质,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传统文化保护与“红色文化”资源建设。
数字社会更加普惠便捷,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成效显著,远程医疗服务网络覆盖所有市县。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更趋绿色智慧,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全、技术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自然资源“一张图”和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加速提质。
第三,数字安全和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出台《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印发《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车联网安全治理形成“检测—防护—管理”闭环。数据标准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成立全国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
最后,数字领域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化。秉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多双边数字经济合作稳步推进,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2.63万亿元,实现10.8%的增长,占全部外贸总额比重提升至6%。
作为展现数字中国建设最新成就的重要窗口,本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现场体验区亮点满满。
现场体验区设置优化数字环境、强化关键能力、夯实数字基础、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四大版块,以及数字中国创新发展、数字生态文明、数据要素企业三个特色专区,汇聚超百项互动体验项目和数千项创新成果,全面展示数字中国建设成果。
中国电信展示了算力调度、模型管理等创新成果;中国移动携上百项前沿技术亮相,在智能网联车领域打造的人车家智能座舱就像个“六边形战士”;中国联通推出“人工智能+”“数据要素X”等3大业务区共9大展区,其中低空经济展区通过丰富展项呈现硬核科技实践。
国家电网体验区以“让光明遇见透明”为主题,其“闽电云创”电力数字虚拟空间运检平台借助VR技术,让来宾沉浸式感受未来电网运维场景。
云基华海“可信基础底座+3大基础平台+4大专业服务+1站式运营服务+N+场景应用”数据要素全链路解决方案与案例、蚂蚁密态的可信数据空间、华为擎云的智慧政务、网龙网络的数字文旅、美图秀秀的“奇想智能”等新技术新产品,从数据要素市场到数据空间,从日常生活到政务工作等,生动诠释着数字中国建设为百姓生活“添彩”、为千行百业“赋能”的生动实践。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4年)》表明,2025年,“人工智能+”将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数据要素赋能千行百业作用愈发凸显,数字技术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数字产业集群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数字中国前景无限。而国家数据局也将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统筹规划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再上新台阶。
数据资源与AI双向赋能
数字中国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今年的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4年)》重磅发布,全方位呈现我国数据资源发展态势,揭示数据与人工智能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强劲动能,彰显数字中国建设的蓬勃活力与卓越成果。
我国数据资源规模优势不断扩大,开发利用活跃度稳步提升,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进程加速推进。在规模增长上,2024年全国数据生产量达41.06ZB,同比增长25%,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等智能设备数据增速居前;数据存储结构持续优化,存储总量达2.09ZB,同比增长20.81%,结构化数据增速远超非结构化数据,反映出数据开发利用程度显著提高。
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政务数据共享深化,共享枢纽平台调用超5400亿次;地市级以上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数量与开放数据量分别增长7.5%和7.1%,超六成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启动授权运营工作。
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同样提速,活跃数据总量同比提升22.73%,数据要素在企业技术研发、生产协同等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尤为关键的是,数据有力促进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开发或应用人工智能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6%,高质量数据集数量增长27.4%,利用大模型的数据技术企业和数据应用企业分别增长57.21%、37.14% 。
人工智能与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正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报告认为,大模型应用推动企业加速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大模型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超37%,占比提升至约10%,大模型助力企业降低非结构化数据加工成本,加速数据资源开发进程。同时,人工智能发展刺激高质量数据集需求猛增,数据技术企业积极投入数据集建设,高质量数据集数量增速达27.4%,且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数据应用潜力巨大。
在这一背景下,2025年成为人工智能规模应用元年。中国新一代开源人工智能技术如DeepSeek、通义千问模型Qwen3等以高性能、低成本、轻量化的特点,降低算力与算法门槛,加速大模型应用普及。
数据与AI协同,众多创新成果涌现。中国电科的“小可大模型”构建12.5T领域专属数据湖,通过双平台驱动实现全流程自主创新;南方电网的“大瓦特”电力行业大模型已形成多个核心产品,覆盖10余个领域百余个应用场景;中国联通融合格物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元景工业大模型,赋能众多工业项目,推动经济社会数智化发展等。
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要素,数据标注技术创新、数据集质效提升、开发范围拓展,分别是高质量数据集建设、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打开物理世界的关键所在。4月29日,在“高质量数据集和数据标注主题交流活动”中,国家数据局副局长夏冰介绍,国家数据局后续将构建部际联通、央地协同的工作机制,推进高质量数据集标准体系研究,促进数据、技术与场景对接,构建多元协同的数据标注产业生态,为人工智能发展筑牢数据根基。
随着数据资源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政策的有力引导,数字中国建设必将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释放更大发展潜力。
政策引领与创新实践先行
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新路径
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成为一大热议焦点。国家数据局的政策指引与企业的创新实践相互呼应,为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指明方向。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分论坛上指出,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需从三方面发力。
在深化认识层面,要明确数据要素价值化不仅限于数据交易,还涵盖开放、共享等多元形式,以价值化带动市场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关注变化方面,当前数据流通方式日益丰富,市场生态繁荣,价值实现多元,各类主体正积极探索突破;
推进实践环节,公共数据应聚焦数字政府与经济社会“两个主战场”,企业数据着力增效提质与赋能转型“两个新前沿”,数据市场强化基础制度和基础设施“两个主支撑”,加速数据要素价值“显性化”。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余英在数据要素安全与流通基础设施分论坛强调,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是我国重大理论创新,数据要素对经济发展具有倍增效应。在市场化配置改革中,需发挥其正外部性,规避负外部性。
国家数据局联合相关部门制定数据流通安全治理方案,明确规则,加强技术与安全设施建设,保障高价值、高敏感数据“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可溯可审计”,促进数据安全合规流通。余英还期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
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分论坛上,促进数据跨主体、跨行业、跨领域流通融合,培育市场生态,成为各方共识。中国电信数据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鑫说,通信运营商基站耗电量巨大,中国电信与电网公司合作,通过数据分析,一年节省电费6亿多元。而根据顺丰的大数据掌握小区入住率,合理安排宽带接入,大大节约了投资成本。
作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践行者,云基华海在本届峰会推出“可信基础底座+3大基础平台+4大专业服务+1站式运营服务+N+场景应用”数据要素全链路解决方案。该方案构建完整生态,实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闭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健康、金融服务、教育教学等多个领域。
云基华海深度布局数据要素场景运营,业务覆盖全国28个省份,在40多个地市落地300余个案例,参与多项省部级和国家级项目,服务超30家数据交易所及大数据集团。
在场景运营上,公司以“场景驱动+区域深耕”模式,在全国30余城市布局公共数据运营场景。在现代农业领域,打造智慧养殖数字赋能平台,打通产业链数据,实现监测预警与产销衔接;医疗健康领域,融合中医思维与AI技术,构建脑卒中诊疗康复集成方案,提升中医药诊疗与公共服务水平。云基华海通过构建价值评估模型,量化数据价值,直观体现数据在各领域的应用成效。
另外峰会现场,云基华海发布业内首份《数据要素流通市场化路径白皮书》,首次从流通制度、流通标准、数据供给、场景应用、基础设施与技术体系、流通利用服务等角度进行通路解读,真正实现数据要素的高效、安全、合规流通与价值释放,破解数据要素市场化关键命题,为数据要素行业提供支撑。
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加速发展,未来将有更多数智应用涌现,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筑牢数据流通安全防线
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加速推进
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加速数据资源的流通与利用,成为峰会上各界关注的又一大焦点。促进数据跨主体、跨行业、跨领域流通融合,培育市场生态,已成为各方共识,而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则成为保障数据流通安全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数据空间建设,保障数据流通安全的关键路径。可信数据空间是基于共识规则,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也是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应用生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峰会可信数据空间分论坛上将可信数据空间比喻为“有围栏的数据沙箱”,数据提供方可以放入加密或非加密数据,使用方仅能获取计算结果,无法带走原始数据。依托隐私计算、虚拟沙箱等技术,可信数据空间具备身份认证、数据目录、数字合约等核心功能,能够确保空间内主体身份可信、数据可用、产品与服务安全可靠,并对数据流通使用全过程进行实时管控,增强企业的数据供给意愿。与传统数据流通平台不同,可信数据空间致力于构建“可控”“可管”“可防”的安全可信环境。
2024年11月,国家数据局发布《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提出开展企业、行业、城市、个人、跨境等五类可信数据空间建设。计划到2028年,在可信数据空间的运营、技术、生态、标准、安全等体系取得突破,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
邬贺铨院士指出,推动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需要加强底层关键技术、算法、芯片等方面的自主创新,将可信数据空间构建与网络安全部署同步实施,并通过试点实践赋能其发展。
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可信数据空间分论坛”上,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强调,可信数据空间不仅是数据基础设施,更是数据共享共治、价值协作的产业生态,是推进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的重要抓手。
刘烈宏指出,各级数据管理部门应加强政策宣贯落实,将数据空间作为促进数据开发利用、培育数据产业、构建数据要素市场体系的关键手段;产业联盟要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凝聚生态合力,在场景打造、标准研制、价值挖掘等方面引导创新;数据空间运营方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制定合理的规则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各方供数、用数的积极性,携手推动可信数据空间发展。
毫无疑问,可信数据空间将成为数据资源规模化流通利用的新模式新路径。数据治理、数据标注、数据智能等相关企业迎来发展机遇期,信息技术服务商加速向数据运营服务商转型,数据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将大幅提升,催生一批数智应用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
在本届峰会上,众多参与可信空间建设的企业纷纷展示创新成果,彰显可信数据空间在推动数据资源规模化流通、共享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云基华海研发的YUN PI可信数据空间平台也亮相峰会。平台基于可信数据空间的数据基础设施流通底座以数据使用控制为核心,以连接器为技术载体,融合区块链存证、隐私计算、零知识证明、TEE硬件加密技术,从数据源头验证、过程审计到结果追溯全程加密,实现数据共享“可管、可控、可追溯”,支撑企业可信数据空间、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城市可信数据空间等五类可信数据空间建设。
云基华海公司在可信数据空间基础上,创建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数据要素流通利用、数据要素流通交易3大核心平台,以及数据产权登记、数据合规评估、资产估值计价、数据跨境等4大服务体系,旨在赋能医疗健康、金融服务等行业。如通过该平台可借助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打通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壁垒,实现跨机构检验互认,提升医疗服务的连贯性和便捷性。
蚂蚁密算对外推出“密态可信数据空间”产品,依托于自研的密态计算技术体系,包括芯片级安全隔离环境、星绽可信系统软件栈、隐语隐私计算框架等核心自研技术,通过完整的技术信任体系保障“数据可用不可见”,保障各参与方权益。
密态可信数据空间产品支持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计算模式,支持数据的全密态融合、可以实现PB级数据的分钟级计算。通过产品提供的数据密态研发能力,可以确保数据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产品具有快速集成和灵活部署的特点,支持多云、集群及单机等多种部署方式,可以将通用算力平滑升级为密态算力。此外,考虑到参与方的实际需求,蚂蚁密算还将提供包括供需撮合、价值评估、产品开发、安全运营等增值服务。
数据猿记者认为,数字中国峰会传递出强烈而清晰的产业信号:以AI为核心驱动力,数据要素为关键生产资料,数字基础设施为坚实支撑,数实融合为主要路径,产业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加速迈进。这些产业信号,将引导企业和投资者把握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机遇,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来源:数据猿
我要评论
不容错过的资讯
大家都在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