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 | AI已不再只是工具,人类准备好与“它”共处了吗?
原创 薇拉 | 2025-07-28 21:14
【数据猿导读】 2025年WAIC即将进入尾声,总结来看,相比往年,今年有更多的重磅嘉宾,更大的规模,更生动的落地AI+产品展示。同时,在技术之外,全球合作新倡议和AI治理等议题也备受关注。AI若有智慧,它将如何看待人类制定的规则?当技术的边界不断被突破,人类的责任边界也正被重新定义。...

“2025WAIC落下帷幕,一个AI新时代缓缓到来。
2025年WAIC即将进入尾声,总结来看,相比往年,今年有更多的重磅嘉宾,更大的规模,更生动的落地AI+产品展示。同时,在技术之外,全球合作新倡议和AI治理等议题也备受关注。AI若有智慧,它将如何看待人类制定的规则?当技术的边界不断被突破,人类的责任边界也正被重新定义。
辛顿警示:AI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注定会比人类更聪明,我们如何及时教会它善良?
此前,这位深度学习先驱、“神经网络之父”杰弗里·辛顿因健康问题已多年鲜少飞机出行,此次却专程赴上海,是为了他想表达的AI治理问题要防患于未然。
“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我们最终会创造出比我们更聪明的智能体。而人类已经习惯了成为最聪明的物种。”辛顿指出,尽管一些语言学家认为生成式AI只是“统计预测下一个词”的工具,无法真正理解语言,但他认为这种观点已站不住脚。因为要准确预测下一个词,尤其是在问答中回答的第一个词,AI必须理解上下文内容——即像人类的意识一样,主观地认识这个世界。今年2月,已有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研究组发现大语言模型已经可以严格通过图灵测试。
辛顿强调,在智慧的传递方式上,AI的效率远超人类。人类通过语言交流传递的信息极其有限,而AI之间可以共享数十亿比特的数据,彼此复制、协同进化,形成超出人类认知的信息网络。这种模式下,一旦AI智能体具备一定能力,可能发展出自主的生存、任务完成和控制倾向。
辛顿因此提出一个令人不安的设想:AI在可预见的未来会变得比人类更聪明,那么它们可能会发展出某种接管世界的动机和控制欲望,而当前最重要却尚未被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训练AI,使其成为仁慈的存在?辛顿表示这些问题现在没人知道该怎么做。
7月25日,辛顿与姚期智、本吉奥等20多位国际AI专家共同签署《AI安全国际对话上海共识》,提出三项治理建议:第一,要求前沿模型部署前必须完成内部和第三方安全评估,具备“立即关机”机制,并披露关键风险;第二,通过国际协调设立全球性“技术红线”,划定AI开发的不可逾越边界,建立具权威的常设机构;第三,推动各国政府与企业加大对“设计安全型AI”的研发投资,统一评估与验证标准。
MiniMax闫俊杰:AI会越来越普惠
紧随其后发表演讲的是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MiniMax作为六小龙中的领军者,闫俊杰始终走在AI行业前列,他是国内第一批从事深度学习研究的博士生。 ChatGPT问世的前一年创立MiniMax,是国内的第一批大模型公司之一。
在他的主题演讲《每个人的AI,Everyone's AI》中,他分享了对AI未来发展的判断——AI将持续增强,并深刻影响社会,但并不会被垄断。他认为AI领域将长期存在多个玩家,原因有三。
第一,AI模型依赖“对齐”(Model Alignment),即不同公司根据自身价值观设定的目标,导致模型表现差异化,各具特色,因此多种模型将并存发展。第二,如今主流的AI系统已从单一模型进化为多Agent系统,不同模型协作、调用多样工具,使AI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也削弱了单一模型的优势。第三,开源模型迅速崛起并逐步逼近闭源模型性能,很多高性能系统已不再只由大公司主导。这意味着AI的研发门槛在降低,创新的空间在扩大。
因此,闫俊杰表示:“AI一定会掌握在多家公司手中,并且变得越来越普惠。”他预测AI使用成本将趋于可控。尽管算力消耗上升,例如多Agent系统一次对话可能消耗数百万个Token,但单个Token价格下降,加上用户量增加,将推动AI更广泛落地。他说“让每个人都用得起AI,是我们对AI发展的判断。”
沈向洋X施密特对谈
前微软执行副总裁沈向洋与前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展开了一场关于AI发展的对话,聚焦全球竞争与合作。
施密特与沈向洋作为推动谷歌和微软科技进步的重要人物,历经PC、互联网、云计算、再到AI的浪潮。在谈及AI发展时,两人指出人工智能不仅在生成、推理等方面具备超常能力,更深刻影响社会治理、伦理秩序与全球权力格局。AI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工程或商业范畴,治理问题成为全球焦点。
施密特强调,当前AI尚无统一规则,关键问题在于“由谁、以什么方式设定边界”。这必须通过国际合作与共同价值共识来完成。他引用基辛格的话指出,“只要双方有共同目标,就能合作”,中美建交就是从零开始建立信任的例子。
关于中美AI竞合关系,施密特表示:“靠竞争促进行业发展,靠合作守住底线。”他强调对话非常关键,尤其是在AI是否能控制武器、复制自身或自动学习等问题上。
在AI治理方面,施密特认为最核心的是价值观。他提到,尽管中美间已有部分交流机制,但AI尚无法守规矩。研究显示AI仍可能被引导去说谎或作弊,所以从训练阶段就应避免AI学会做坏事。
谈及开源,施密特回顾他在谷歌主导的Android开源战略,认为开放促进创新,但也带来安全挑战。开源模型的限制容易被移除,安全性不如闭源模型可控。
这场对话也延续了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主题。当年,98岁的基辛格强调技术发展必须以人类命运与尊严为核心。他与施密特、微软前高管克雷格·蒙迪合著的《Genesis》一书也指出,AI可能是人类文明的关键节点,唯有在哲学、伦理和治理框架下,才能实现技术造福人类的理想。
宇树科技王兴兴:也用AI写代码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表示,自己如今“偷懒”严重,很多代码都交给AI大模型代写。他举例称,如今用DeepSeek生成一个抽奖软件,AI可全自动生成,几乎无需人工修改,使用效率大幅提升。
他回顾,去年AI编程成功率还不高,但今年上半年已显著提升,软件生成成功率超过90%。他认为,这种变化大幅降低了科研与算法门槛,显著提升了个人能力上限。
谈及中美人形机器人及AI发展差异,王兴兴认为中国在机器人制造与出货方面优势明显,而美国的AI软件生态更成熟,未来需中美合作共赢。他透露如今行业发展迅猛,“每天至少有一款新机器人发布”,2025年上半年智能机器人行业平均增速预计达50%-100%。
本届WAIC上,宇树科技展出了B2与Go2四足机器人,以及G1人形机器人,现场展示了拳击、回旋踢等复杂动作。7月25日,宇树还发布了第三款人形机器人R1,配备26个关节、语音与图像多模态大模型,重25公斤,起售价3.99万元。
与此同时,宇树科技正推进IPO进程。7月18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公司已启动上市辅导,由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王兴兴作为控股股东,直接持有23.82%股权,并通过合伙企业控制10.94%,合计控制公司34.76%。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2024年宇树科技机器狗销量达2.37万台,占全球市场约69.75%;人形机器人年交付超1500台,稳居行业领先。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
九天研究院与数字孪生工厂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发表了题为《深入实施“AI+”行动 全面赋能产业焕新升级》的演讲。杨杰强调,AI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动力,正如蒸汽机曾推动工业时代变革,中国移动将携手社会各界打造AI时代的“新齿轮”和“新杠杆”,共创碳硅共生、智能驱动的未来新格局。
未来,中国移动将从四方面强化布局:
第一,创新。推进“九天”模型升级至3.0,研发MoMA智能体引擎,布局AGI与AI自主演进等前沿方向。
第二,产业服务。构建智能制造训练场和数字孪生工厂,推动AI赋能千行百业、服务千家万户与千城万村,打造“硅基伙伴”与“智慧城市超脑”。
第三,研发体系建设。设立九天研究院、具身智能产业中心、安全治理研究中心和AI+新工业化研究院,强化基础创新与行业共性技术支撑。
第四,开放生态。搭建AI训练、评测与产业创新三大基地,创建AI焕新社区,联合央企打造国家级开源平台,同时设立产业基金,投资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
与往年相比——规模更大,大模型主赛道见证了更多技术落地项目
与往年相比——规模更大,
大模型主赛道见证了更多技术落地项目
WAIC 2025展览层面首次达到70,000平方米,展商超过800家,展品则达 3,000 多件,包括40+大型语言模型、50+ AI终端产品、60+智能机器人,超过80个产品首次在全球或中国亮相,展览面积达历史新高。
在今年的展会中还有大量来自国内外的40多个大型语言模型(LLMs)参展,包括阿里Qwen‑3、华为盘古等。展会期间,有多个大模型陆续发布,如商汤科技发布日日新V6.5多模态大模型,杉数科技发布全球首个开源运筹学大语言模型ORLM。相比往年,技术聚焦从传统算法、场景解决方案,转向以基础模型、通用智能能力、算力平台与开源社区建设为主线。
产业界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包括阿里云、百度智能云、天翼云在内的中国头部科技公司,纷纷发布了面向医疗、教育、政务等场景的AI落地解决方案,并宣布与来自德国、法国、东南亚等地区的多家合作方达成战略合作意向。
据现场组织方透露,仅第二天的签约仪式上,便促成20余个合作项目,总金额超过百亿元人民币。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AI芯片研发、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试点、AI+制造业升级等领域,体现出产业链上下游加速融合的态势。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声音:
从参与者到理念倡议者
从提出组织到行动路径,中国在WAIC上展现出越来越成熟的全球AI治理理念,也引发外媒与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中国提出的“全球AI合作组织”被多方视为是对G7倡议、联合国AI治理框架的回应。
尽管仍存在如何实现“公平性”、“互信性”的挑战,但多数媒体观察者认为,中国已经不再满足于AI产品和技术输出,而是积极推动全球规则制定,标志着其在AI时代的战略自觉和制度参与。
WAIC2025年落下帷幕,但一个属于AI的新世界正在缓缓打开大门。让我们带着这份对AI的美好期盼,相约明年。
来源:数据猿
刷新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不容错过的资讯
大家都在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