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真的,最近金融科技的创新是不是有点多了?

【数据猿导读】 当我们将金融科技放到历史坐标来看,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它带给世界很多不光彩的记录,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甚至更久远的二次世界大战,有很多专家认为,当时不受管制的金融创新是一个很大的帮凶

讲真的,最近金融科技的创新是不是有点多了?

先写在前面,不是有意违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府号召,也坚决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但金融行业就是这么特殊,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金融科技的每一次创新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触及到个人,这也意味着规模性和系统性的风险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集聚。

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都不敢说话了

最近金融行业弥漫着一股诡异的肃杀,以往,很多从业人员跟数据猿都是谈笑风生言无不尽,可最近我们的采访邀约却连连吃到闭门羹,而且大家的理由惊人的一致——最近是敏感时期,还是不要谈了,免得惹祸上身。

互联网企业和金融企业纷纷进入了敏感时期,让人十分玩味,大家到底都在怕些什么呢 当然,我们不可能从他们的口中得到答案,还好数据猿神通广大,能从一些蛛丝马迹窥测一二。

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近期的金融业,“监管”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单看今年以来发生的事:全国各地频繁发出P2P网贷行业的管制政策、ICO被全面禁止、大数据公司频频被查、8家征信试点企业至今没有获得牌照、万达乐视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兰州银行跨行扫码取款问世一天被紧急叫停,很显然政府对金融的监管加快了步伐。

而且这一波的监管几乎涉及到了金融产业的各个链条,让行业内几乎所有人都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监管部门多点开花肯定不是闲着没事找事干,背后也有一股力量在向它施压。

这股力量之源很有可能就是来自金融科技创新的高速发展,当然这里的力量指的是金融科技 “暗黑”的一面。

金融科技的阴暗面

科技只是一个工具,但是一旦和金融牵连在一起的时候,就被天然加上了道德为刻度的标尺。

科技会把金融带向道德上限还是下限往往是很难预测的,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事实提醒我们,那些蠢蠢欲动的企业似乎正往下限滑落。

过去几年互联网企业依靠Fintech创新,进入到了传统银行企业覆盖不到的市场。比如央行征信系统,中国有将近6亿适龄劳动人群没有信用卡,银行无法触达这个群体,没有办法进行征信。但互联网金融公司却可以通过大数据、AI等技术,收割这个长尾市场。

当然,有很多中小企业获得了低门槛的贷款,但是也让很多根本不该享有借贷权利的群体和企业获得贷款,最后酿成社会问题。比如之前陷入裸贷风波的校园贷, “学生本来就不该拥有借贷权利,这不是任何科技创新能改变的物理事实”,91金融CEO许泽玮说。

还有一些企业本来就应该自然死亡,但是互联网金融的续命让他们得以“苟延残喘”,2015年是有大量的资金注入到这些企业,按照24到36个月的还款期来计算的话,明年可能将会迎来一波违约潮,也必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会出现大量金融公司的倒闭和兼并。

这些问题还只是科技创新下企业被动引发的负面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金融科技使得企业用于了主动作恶的能力。

贷款钱包CEO刘思宇表示:“目前从业人员滥用‘金融创新’的乱象很严重。”

迷信算法和大数据权威至上的工程师,正在有意无意的用技术构建无政府主义的理想国,在这个理想国里他们不想看到任何监管的力量,自己则为所欲为。

在大数据领域尤其明显,用户的数据隐私被侵犯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各种数据大量在台面和“黑市”上被交易。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业人员对数据猿反应:“个人行为数据在市场上的买卖非常夸张,哪怕是一些敏感信息,如果有的企业愿意,甚至都能锁定用户的家庭住址,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这些数据大部分都会作为用户画像和风控模型的原材料,流入银行。数据正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一样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但是其产权并没有明确,企业不需要征得用户个人的同意就可以进行肆无忌惮的收集和买卖,用户个人所创造的数据甚至不能被用户自己所知,乐视前员工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建设银行把信用卡额度降为“羞辱性”的1元钱。

这些年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突然崛起,俨然就是金融无政府主义的一个雏形,监管部门没有担忧是不可能的,但是目前他们的力量还很小,不足以引发监管部门的紧张情绪。

令监管最不放心的问题是,最近金融科技的创新越来越脱离金融本质和实体经济,出现很多华而不实的噱头维持资金空转和金融欺诈,ICO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据有关人士反应,目前很多主打科技牌的金融公司其实都在滥用概念,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智能投顾,实际上很多企业根本没有相匹配的技术,不过是吸引大众投资者的广告而已。

金融公司的大规模崛起,引发了银行加紧拥抱金融科技的步伐,但是令人感到失望的是,银行的创新并未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反而为了自身利益涉足高风险的投资行为。这种追逐短期的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的行为,如果不加以控制,未来势必会对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

金融业永远都藏着一头灰犀牛

那些打着各种科技创新旗号的金融模式,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发放贷款的形式罢了,最后都是为了规避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一系列限制,更大范围地扩大杠杆,获得更多贷款,实现贷款利差的行为,金融的本质根本没有改变。

任何神话和吹捧都不可能改变物理事实。

当我们将金融科技放到历史坐标来看,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它带给世界很多不光彩的记录,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甚至更久远的二次世界大战,有很多专家认为,当时不受管制的金融创新是一个很大的帮凶。

距离我们最近的08年金融危机余波尚存,殷鉴不远,金融业永远存在着灰犀牛,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

最后引用前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香港证监会原主席沈联涛曾的一段话结尾, “金融工程师的收入比真正的工程师多百倍。真正的工程师造桥梁,金融工程师则是在造梦,当美梦衍化成噩梦时,买单的却是别人。”


来源:数据猿

声明:数据猿尊重媒体行业规范,相关内容都会注明来源与作者;转载我们原创内容时,也请务必注明“来源:数据猿”与作者名称,否则将会受到数据猿追责。

刷新相关文章

【金猿人物展】ADVANCE.AI首席风控官黄乐乐:金融科技出海印尼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金猿人物展】ADVANCE.AI首席风控官黄乐乐:金融科技出海印...
区块链赋能金融科技!2018 PPP全球数字资产投资峰会在京召开
区块链赋能金融科技!2018 PPP全球数字资产投资峰会在京召开
2018数字资产投资峰会:金融科技区块链支持可持续发展-北京站
2018数字资产投资峰会:金融科技区块链支持可持续发展-北京站...

我要评论

精品栏目

[2017/12/19]

大数据24小时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周周看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投融资

More>

[2017/12/18-22]

大咖周语录

More>

[2017/12/13-20]

大数据周聘汇

More>

[2017/12/12-19]

每周一本书

Mor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