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定义汽车:赛力斯用“数智化底盘”破局
原创 月满西楼 | 2025-08-28 22:36
【数据猿导读】 问界”在进化,赛力斯也在进化。

““问界”在进化,赛力斯也在进化。
那天深夜,大雨滂沱,高速公路上能见度极低。周师傅(化名,赛力斯车主)开着自己的问界M9带家人从景区返回。
水洼、倒树、低速行驶的车辆让整个路况复杂而紧张。
就在他小心翼翼地驾驶时,车内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突然预警:“前方道路中间有异物。”不久后,一个巨大的广告牌赫然出现在雨幕中,横亘在中间车道。系统早早介入,自动变道避让,而紧随其后的车辆却因反应不及撞了上去,造成追尾。
这是一次“虚惊”,却也成为周师傅对这辆车产生深度信任的关键时刻。他说:“智能辅助驾驶像是另一个‘我’在帮我开车,尤其在这种时候,是它救了我们一家人。”
这是一个普通车主的经历,却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赛力斯最真实的切口。
国产车如何赢得信任
几年前,如果有人告诉周师傅他会开上一辆国产新能源车,他大概只会笑笑。
“我曾长期开油车,对涡轮增压、机械换挡有执念。”周师傅回忆道。作为典型的“机械控”,他过去最推崇的是发动机的爆发力和行驶质感,觉得“那才叫车”。
后来他也曾尝试拥抱新时代的产物。他换上了某国外品牌的电动汽车,在不少人眼里,那几乎是“智能电动车的代名词”:极简设计、强劲加速、OTA升级……一时间,他也对“开车像用手机”这件事兴奋不已。
可热情来得快,失落也来得快。“我逐渐发现,炫酷和好用不一样。”他回忆道。“车这个东西,最终还是要给人一种‘安心感’。”他说。
于是,在第三次换车时,周师傅选择了赛力斯。
这个决定,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出乎意料。
“以前总觉得国产车最多就是性价比高点,现在是它让我觉得——能信得过。”他说。
这种转变,不只是周师傅一个人的选择。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用户,从最初的观望、怀疑,到今天主动“倒戈”,转向国产新能源品牌。这背后,藏着中国消费者的一次集体“心理转向”。
他们曾将“技术领先”与“进口品牌”划等号,如今逐渐意识到,国产品牌已不再只是“便宜大碗”的代名词,而是在智能化、电动化的赛道上,有了与国际巨头“正面交锋”的底气。
那么,这份信任感从何而来?
第一,是底层产业链的成熟。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经过十多年发展,已形成强大的本土集群。从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到车规级芯片,从智能硬件到制造设备,国产厂商已能自主掌握关键技术,不再依赖“进口零部件拼装”。
第二,是技术积累与智能化突破。赛力斯作为智能电动车代表,早已不再是简单的造车,而是系统性的技术平台搭建者。自研核心平台、与华为深度合作的问界系列,正是智能化水平不断突破的成果体现。无论是智慧座舱还是高阶辅助驾驶,用户体验早已不输国外品牌。
第三,是体验维度的进化。对很多用户来说,国产车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技术参数,而是“接地气”的贴心细节。
比如赛力斯在语音助手、车内舒适性、场景驾驶模式上持续优化;再比如前文提到的周师傅,真正感受到信任的,不是广告,而是暴雨中车辆的“先一步反应”。
信任感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会只靠一块大屏、一个热词、一次促销。它来自日常使用的每一个细节:电门踩下去有没有延迟、语音识别是否精准、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下靠不靠谱、车机系统卡不卡顿、一次服务是否能让人满意……
而这些细节,赛力斯并没有“碰运气”,而是通过一整套系统能力去持续打磨和兑现。正如我们在后文将看到的,它在打造的不仅是一辆“聪明的车”,更是一整套“能持续进化的系统”。
周师傅的选择,并不偶然。那是因为,他终于遇到了一家企业,能够用产品、服务和底层能力,接住“信任”这两个字。
“第二战场”:看不见的数智化“底盘”
在用户看得见的前端,是不断进化的智能产品体验;但在用户看不见的背后,赛力斯正在打一场更深层的仗——企业系统力的重构。
对赛力斯来说,智能电动车不只是一台硬件设备,而是一个跨越研发、制造、销售、交付、服务、体验的“超级复杂系统”。在这种复杂度下,靠堆叠配置已远远不够,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否构建起一个智能响应的数智大脑。
这,正是赛力斯和金蝶共同发力的“第二战场”。
赛力斯在全面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上,与金蝶达成深度合作关系。不同于传统的ERP采购模式,这一次,双方的角色不再是“甲方+供应商”,而是联合构建企业数字化平台的共建伙伴。
这一合作的核心,是以金蝶云·苍穹为底座,打造覆盖研发、制造、采购、销售、财务、服务、组织等全流程的数智化平台群,为赛力斯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操作系统”,其核心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蝶云·苍穹:打通产品全生命周期
赛力斯将产品从开发到交付的全过程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实现从BOM(物料清单)到订单交付全链条打通。不论是研发部门要快速推出新车型,还是销售端要灵活响应市场需求,都可以依托这套系统做到跨部门协同、实时响应。
举个例子:当销售端反馈某地用户对座椅通风有更高诉求,平台能立刻传导给研发与采购部门,推动选装配置迭代。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快速响应机制,正是数智底盘赋能的成果。
2、连山大数据平台:让数据真正成为资产
传统车企的数据往往“沉”在各个业务系统中,分散、滞后、割裂。赛力斯与金蝶联合打造的“连山大数据平台”,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平台通过数据中台架构,将原本孤岛式的系统(如MES、ERP、SRM、CRM等)打通,把多源异构数据统一建模、清洗、加工,并在统一的数据标准下提供分析与洞察。
现在,管理者能在一块实时驾驶舱屏幕上查看工厂生产效率、库存周转、订单履约、用户评价趋势……实现了从“数据可见”到“数据驱动”的跃迁。
3、智能制造系统:打造“柔性+透明”超级工厂
“可视、可调、可协同”是这套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目标。通过与金蝶制造云的集成,赛力斯的生产排程、设备状态、物料配送、质量追溯都实现了数字化控制。
这不仅提升了效率,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工厂“柔性制造”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车型、不同配置灵活调整产线,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的同时保持交付效率。
在当前智能电动车普遍面临多车型、多版本、短周期生产挑战的背景下,这种柔性能力,正是赛力斯能稳扎稳打、不靠“价格战”也能快速扩张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电池、电机、电控是新能源汽车的“硬件三电”,那么赛力斯与金蝶共建的这套平台系统,就是“组织三电”:运营系统、决策系统与执行系统的全面智能化。
正如赛力斯内部所言:“我们不只是在造车,我们是在造一个能感知市场、能自我优化、能进化的智能有机体。”
这种从“造产品”到“造系统”的转型,让赛力斯在智能汽车赛道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底层优势——一套能持续驱动产品、组织、体验不断进化的数智化底盘。
国产车的底气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车常被视为“性价比选项”——拼配置、卷价格、靠营销。外观可以追上,功能可以堆叠,但真正拉开差距的,不是“看得见”的东西。
赛力斯的底气,不止在于它造出了什么样的车,更在于它如何把车造出来,以及背后这家企业“怎么运行”。
在“车”之外,赛力斯正在完成一场“底层系统重构”:
更快:从需求捕捉到产品迭代,数智化让赛力斯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更新。用户对智能座舱或驾驶辅助提出反馈,系统可以快速推送OTA(在线升级),把问题变为方案。
更稳:面对复杂的多品种生产、海外订单定制、供应链挑战,企业内部已经形成一整套“闭环响应”机制。比起传统制造企业的“多层级传导”,赛力斯更像一个“即时反应的神经体”。
更远:无论是车还是平台,赛力斯都在为全球化做准备。统一的平台系统,让它在面对海外法规、标准时,有了“标准输出”和“快速适配”的能力。
所以,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不是偶然,它是用户体验的一瞬体现,也是企业数智化积淀的缩影。
周师傅在采访中说,真正打动他的不是一时的“功能炫技”,而是每次驾驶中的那种“安心感”——“我感觉这辆车和我是一体的”。
要让用户产生这种感受,靠的不是一次营销,更不是一次优惠,而是持续可信的产品体验。而要做到这一点,国产车企不能只卷“面子”,还得重构“里子”。
赛力斯正在成为这样的代表——它的竞争力,已经不是“看上去不错”,而是“用起来很稳”。
这,就是国产车新的底气。
未来是一辆“会思考的车”
也是一家“能进化的企业”
如果说智能电动车是技术竞争的主场,那赛力斯选择的,是一条更长远的路线。
它不只是在造更聪明的产品,而是在构建一个具备长期成长能力的组织体;它不只是在争夺一时的市场份额,而是在打造可持续演进的系统力。
这条路不一定快,但一定稳,也更有复利效应。因为产品会贬值,营销会疲劳,热度会消散,唯有系统、组织与信任,是能够沉淀下来的真正资产。
当中国车企正在从“追赶者”变成“定义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个在海外被熟知、被信赖、被尊重的智能汽车品牌,很可能,就来自中国西部,来自那家暴雨中“比你还早一步”的企业。
它的名字叫:赛力斯。
来源:数据猿
我要评论
不容错过的资讯
大家都在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