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度张晓娟:深耕垂直,让人工智能“落地”解决真问题 | 数据猿专访
【数据猿导读】 当许多企业仍在通用大模型的赛道上激烈竞逐时,蜜度深入垂直领域,在“AI+办公”这一高价值领域,特别是高要求、高标准的内容校对环节,构筑了坚实的护城河。

“解决一个个的“小”问题,释放AI的“大”价值。
刚刚落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一个清晰的行业转向已然浮现:单纯比拼模型参数的“百模大战”正逐渐降温。
如何让AI技术“落地”到具体场景,解决真实世界的业务难题,成为所有参与者的新考题。
“今年的一个很大变化是,大家不再局限于讨论算法能力有多强,而是在讨论应用方式,”人工智能企业蜜度研发副总裁张晓娟在大会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家对AI的诉求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接地气。”
这种“接地气”,正是蜜度自2009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的方向。当许多企业仍在通用大模型的赛道上激烈竞逐时,蜜度深入垂直领域,在“AI+办公”这一高价值领域,特别是高要求、高标准的内容校对环节,构筑了坚实的护城河。
从“大而全”到“小而精”:
垂直模型的差异化优势
过去一年,大模型市场经历了从狂热到理性的回归。
通用大模型的能力毋庸置疑,但在特定专业领域,其“通用”性反而成为一种局限。张晓娟指出了通用模型在专业校对任务中的三大困难:性能与成本的平衡、“聪明”和“听话”的困境以及难以深入业务知识的“黑箱”。
为追求高精度,通用大模型往往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持,这对企业的部署成本和运行速度都构成巨大挑战。
由于通用模型依赖提示词(Prompt)进行调整,在复杂的校对场景中往往难以做好平衡,张晓娟举了个例子:“例如用户反馈说漏报了,大模型就需要调整指令,不断调整的结果可能是,用户给的指令越多,大模型理解越困难,处理的效果越差。”
这种“过度校正”或“校对不足”的问题,使得通用模型在大规模、高标准的业务场景中越发局限。
尤其对于政府、金融、法律等领域的客户,往往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特定的上下文语境。面对通用模型封闭的“黑箱”,用户无法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深度调整和优化,这也导致需求和能力之间的错配。
正是基于对这些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蜜度选择了训练垂直模型的道路。蜜度成立于2009年。自成立以来,长期从事大数据分析、AI写作、内容校对与新媒体管理、舆情分析等方面的业务。“蜜度具备深厚的客户服务基础,有广泛的业务支撑,当大模型技术出现的时候,我们更关注的是大模型如何融合到原有业务中,并为这些业务带来哪些价值。”张晓娟表示,“要解决业务的实际问题,训练垂直模型是途径之一”。
蜜度推出了两大垂直模型:蜜巢和文修——蜜巢模型专注于公文写作、知识问答、材料分析;而文修模型则专攻高精度的内容智能校对。
“文修”:
一把解剖语言细微之处的手术刀
“校对领域本身非常专业,并且场景化也很好”,张晓娟认为。这也是文修智能校对大模型独特的价值来源之一。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任“馆阁校勘”,校对亦有修文之意,文修取名于此,彰显了对内容严谨性的追求。
与通用大模型相比,“文修”的优势体现在“专”与“深”上。文修是在包含8000亿词符的专业校对语料上从零训练的。这种专注使其在特定任务上的表现远超通用模型。
而校对远不止于错别字。张晓娟举例说明了语义理解的复杂性:“比如‘相敬如宾’是指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汉语词典明确定义其用于夫妻之间。如果在书面语中用它形容同事关系,就是典型的词语误用。但大模型可能误认为这个词具有外延含义。”另一个例子是“差强人意”,许多人误以为是贬义,但它实则意为“大体上还能令人满意”。如果没有通过专项任务训练,模型很难学会这方面的知识。”
蜜度的校对能力覆盖了从基础的文字标点,到知识性、逻辑性、事实性乃至内容导向等35个细分错误类型。它甚至能处理复杂的跨章节逻辑一致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视频和图片成为主流内容载体,蜜度的校对能力也扩展至多模态领域。张晓娟提到了一个具体的客户需求:“审核视频时不能出现不合规的logo。一个90分钟的视频,人要逐帧检查,难度极大。”蜜度通过自研的版面分析模型,能够精准识别并处理这类需求。
虽然校对是一个垂直场景,但其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承载的信息更是包罗万象。比如说出版行业的科技类、文史类、教辅类图书。还有期刊杂志、学报、党政机关的公文宣传、档案。以及招投标文档、合规性标准材料等等。它涉及各种学科、文档类型以及各领域的专有名词术语。
“尽管校对是一个非常小的垂直场景,但其能量和范围非常广泛,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高,对结果的要求也非常严。”张晓娟表示。
从“功能”到“智能体”:
AI应用的范式升级
拥有强大的技术内核,更要让用户用得简单、用得高效。在本次大会上,蜜度发布校对通智能体、模力通2.0、V助手2.0三款AI产品,聚焦办公场景中的内容审校、公文写作、舆情分析等关键场景,以智能体技术为核心,推动办公流程从 “人力驱动” 向 “智能协同” 升级,重新定义 “AI+办公”的效率边界。
“过去,产品需要教客户使用功能;现在客户可以直接从智能体中获得结果。”张晓娟如此描述这种变化。
蜜度此次推出的“校对通智能体”,用户只需通过一句话指令,就能让智能体自动完成文件解析、校对、核验和报告生成的全流程工作。而“V助手”则旨在变革舆情分析的工作模式。舆情分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假如人们要去写一份舆情分析报告,可能先要去撰写提纲、查询资料、分析数据,再综合成稿。工作流程存在耗时长、门槛高、处理效率低等问题。V助手以多Agent协同联动为核心,极大提高舆情分析工作效率,为舆情分析全流程赋能。用户不再需要学习复杂的关键词配置,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智能体便会自动规划并执行。
此外,针对公文写作场景的“模力通 2.0”,内置17种法定公文和22种事务性公文的模板,支持仿写,并能在生成内容时回溯引用来源,有效避免了AI的“幻觉”问题。用户选定模板并输入标题后,系统可自动生成大纲与正文初稿,并同步完成专业术语润色及34项错敏内容的审核与校对。同时,严格依据《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保障公文格式的规范严谨。
尽管AI能力日益强大,“人机协同”也必不可少。“AI能够非常好地辅助人类,将那些低级或事实性内容错误很快校对完毕,”张晓娟说,“这时候,人可以更专注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它是一个人机协同的模式。”
她将AI比作一个需要不断练习的“助理”:“AI越来越聪明,正因为有持续不断的反馈、改进,它才能够持续‘进化’。”
这种务实、专注、深入业务场景的理念,贯穿蜜度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落地的全过程。在AI产业从喧嚣走向务实的今天,蜜度的实践或许提供了一个答案:未来企业AI的竞争,胜负手可能不在于谁的模型更大,而在于谁的模型更懂客户的业务。
正如采访中所展望的,蜜度将继续聚焦于两大垂直模型的应用,不断打磨产品,在更广泛的行业场景中,解决一个个真实的“小”问题,从而释放AI的“大”价值。
来源:数据猿
刷新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不容错过的资讯
大家都在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