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充电宝是个大泡沫,注定飞灰烟灭

【数据猿导读】 这一波共享经济的本质不在于“共享”,而是“Snap化”,这一波共享经济的泡沫过后,仅仅是带着“共享”帽子的恐怕凶多吉少,哪怕短期内风生水起红得发紫,但只有符合Snap化本质的,最终才能成为少数的幸存者

共享充电宝是个大泡沫,注定飞灰烟灭

这些天共享充电宝一下子成了共享经济的新热点和新风口,还有网上知名人士怼上打赌要吃翔什么的,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

共享经济_充电宝_ofo_投融资-1

刚刚投资了共享单车ofo的金沙江创投,可能是手太热了吧,这边厢共享单车还在热火朝天呢,那边厢就盯上共享充电宝而大手笔押注了,会不会连交两次好运呢?

我们说啊,历史不应忘记,短短几年之间,中国互联网已经经历过几波大泡沫,例如互联网团购、外卖(一堆O2O)、互联网打车、智能硬件等。每一次泡沫最后只留下少数的一两个幸存者。

现在这一波共享经济的大泡沫又慢慢吹起来了。正如我们在前面文章里面所分析的《别闹了,只是带着“共享”大帽子的共享经济们》,这一波共享经济的本质不在于“共享”,而是“Snap化”,沿着这个结论进一步分析,这一波共享经济的泡沫过后,仅仅是带着“共享”帽子的恐怕凶多吉少,哪怕短期内风生水起红得发紫,但只有符合Snap化本质的,最终才能成为少数的幸存者。

遗憾的是,共享充电宝几乎注定了会是灰飞烟灭的归宿。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首先,既然“共享”并非其商业模式的本质,那么不可能一“共享”就灵,要具体项目具体分析,对不对?

其次,既然历史证明,并非得到资本青睐和大规模烧钱的就灵,要具体项目具体分析,对不对?

以上两个原因,只是用于提醒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想当然尔。

最后,一个创新项目与其商业模式,能不能有生命力,能不能最终存活,能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爆款,成为我们人类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日常生活中的好伙伴,就像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话电脑互联网一样,我们离不开它们了,还是要具体项目具体分析,对不对?

只有符合Snap化的,才能成功。其含义具体来说就是:更广大的非主流用户群,他们长期以来存在的刚需,这些刚需被一些因素压制住了(三座大山压制中),而没有释放出来,现在可以通过使用某个产品或服务,用户们能够以更简单、更便宜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了,想用就用,想做就做,自由了。

有些咬文嚼字的感觉了吗?

是的,既然要认真分析,就得有板有眼些。

我们就依次具体分析一下共享充电宝,是不是属于一次Snap化的创新。如果对Snap化不感冒的话,可以逐条看具体的要点就可以了。

共享充电宝现在想要解决智能手机的缺电问题,倒是比较现实。而设想共享充电宝以后也能解决其他智能设备(例如AR/VR)的缺电问题,则属于想远了。低耗电量的手机用户就不提了,只看高耗电量的用户(刷屏比较多的),其实就是干活、上班的一族(蓝领白领金领灰领黑领等)。

对他们当中的大部分用户的大部分活动场景来说,智能手机总是缺电吗?

不是的!

不是的原因,首先在于,智能手机一代比一代的电池容量大,今后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容量只会越来越大。当然了,各种应用尤其是视频和游戏类App的耗电量也是越来越大。智能手机在使用中会遭遇缺电这个问题,将会长期存在,但问题总体上是慢慢减轻、淡化的。

而更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大部分需求已经被满足了,下面我们就来对集中场景做具体分析。

1)大部分用户群的大部分活动场景,就是那固定的几点一线和几个地方(家、办公室和往来交通等),手机一旦离开家或办公室,往往可以提前充好电,就可以持续使用很长时间,中途偶尔偏离这几点一线,时间也不会太久,即使过程中电力吃紧,一旦回到固定的地方,随时可以续电,甚至最简单的一条USB线就可以了。

2)如果他们偶尔长途差旅或外出休假,考虑到中国城市手机用户人均1.7个充电宝的保有量,带一个私人的随身充电宝,也就是标准做法了,就像出远门要带手机、钥匙、钱包、身份证和充电器一样的自然。

3)剩下的就是那些少量的、经常在外面移动,没有明确几点一线的用户群了。飞机高铁上、机场车站内、咖啡店旅馆中,等等这些相对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他们可能随时遭遇电力吃紧的问题,貌似对共享充电宝的需求比较旺盛。但是恰恰是这些人,常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一旦遭遇过一两次缺电时刻的窘境,下一次就会注意了,不能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栽跟头,是吧?

所以,你看他们经常背着的双肩包内,是不是应该常备一个充电器或私人充电宝呢?!

既然想要拎包就走,那么包里面的装备就要齐全一些,这才是职业素养啊。况且,以上这些常见的公共场所,也已经部署了公共充电插座或接口。就实际情况来说,现在也比较少见一群人在哪里排着队等充电了,这就说明,经过几年来智能手机的大发展,缺电的需求与提供充电的服务,供需总体上基本平衡了,毕竟是少数人在少数情况下的偶发需求嘛!

4)剩下的就是,极少数人在极少数情况下,真的是快没电了,也无法续电,怎么办?常见的做法就是,那就先不用手机刷屏了吧,留少量的电保持紧急通信即可,然后熬到固定的地方,把电续上。如果说有什么不爽的话,那就是有一小段时间,不能愉快的玩手机了。

5)最后的最后,最极端的情况,手机终于没电关机了,真是叫天天也不应啊,那怎么办?那就相当于关机了吧,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经常坐飞机的人还主动关机数小时呢,也不用担心自己离开了互联网,地球就停止转动了。或者向他人或商家求助一下,或者等到了固定地方后,就可以续电。如果真的出现了小概率的、无法承受的严重后果,那么当事人自己要记住了,下一次带一个充电宝或充电器,或者最起码的是,注意今后不要把手机的电一口气全耍完了!

总结来说,我们绝大多数用户的手机不会更容易缺电,而对于手机缺电这个问题来说,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情况下,以及少部分人的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已经解决掉了,属于已经释放的刚需,不是压抑的、基本上没怎么满足的刚需。

一个充电线、充电器或随身充电宝,都可以解决,小巧不重、也不贵,代价不高,效果不差,而且已经大规模普及了。即便依旧存在着少数人在少数情况下的,少量偶发的缺电、甚至断电的痛点,也是可以对付一下或忍受一下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为什么说偶发而不是经常性的,因为如果出现少数人在少数情况下,总是经常出现没电而无解的情况,那得问问他了,瞎抱怨啥呢,为什么不配一个随身充电器或充电宝呢?

世界之大,总是有类似的少量偶发的痛点存在,想一想一个2000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天得有多少人内急中找厕所的痛点啊,那一刻真是什么心都有了,但是为什么没有专门给它们提供内急服务的商业应用呢?原因无他,少数人、偶发的而已,不存在一群人(哪怕是数量很少),每天都在大街上内急中找厕所吧?!

没有稳定的用户群的基数,没有活跃的重复率,那么痛点即使存在,产品或服务也无法形成商业化的规模。同样的,2000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天得有多少人出门忘了带钥匙,外出办事忘了带身份证,各式各样因为偶发遗忘而带来的问题,等等。如果看少数人的偶发痛点,那么数量可谓不计其数,商业上基本上无解,只能靠当事人吃一堑长一智了。

共享充电宝和它们的投资人,倒是期待着能够像共享单车一样,也能迎来短期内的火爆与成功。

但是共享单车与共享充电宝是不一样的。出了家门到地铁站还有1~3km的情况,或者出了地铁站到公司写字楼还有1~3km的情况,对一个特定用户来说,这是每天都存在的常规痛点。

在没有共享单车的情况下,之前的几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步行、公交、打车、自有自行车或公共租赁自行车,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无法有效解决。一旦用户认为共享单车的出现,以更简单、更便宜和更便宜的解决了自己的痛点,那么就会天天用、经常用、多用,就离不开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在一个大城市中,数百万人对共享单车的需求,能够在短短几个月内井喷出来,就是这个缘故。补充说一下,只有压抑中的大体量的刚需,当条件具备时,才会瞬间爆发后井喷。

讲到这里,话题先歪一下。说一下无现金社会的话题。

现在,理论上,一个人随身可以不带一毛钱的现金,拿着手机出门,到哪儿都可以消费付款了。实际上也就是极少数特前卫的人,真的经常揣着手机就周游四方的吧。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还不会这样做(临时外出这样做是可能的)?

因为现金世界是已经成熟的世界,是我们几乎所有个人在绝大多数线下场景,已经适应了的习惯,也是满足的差不多的一个刚性需求(相当于把刚需分为已满足和压抑中这两大类)。

就像我们已经习惯了持有一张交通卡,到哪儿就可坐公交坐地铁,也不感觉到麻烦。因此,纯洁的无现金的玩法,不是释放一个我们早就存在的压抑刚需,而是希望把已经满足的不错的刚需(当然还存在各式各样的小问题),用另外一种方式重新替代一下。

可以确定地说,这是一个长期的、大规模的替代过程,对很多人来说,都不是非常紧迫、非常必要的,更不会追风一拥而上,甚至很长时间而心存疑虑,不敢放开手脚。对我们来说,手机支付有优惠,那当然欣欣然乐意咯。没有优惠,能用手机线下支付就用手机。不能用,也没有关系,掏现金、塞钢镚也可以。

相比之下,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大规模替代,却非常迅速,很多用户都是争先恐后的,形成了一股热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值得思考(此处省略1万字^­^)。

因此,这必定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替代过程,且往往是巨头领导了这个过程,巨头对我们真是爱护有加和软硬兼施。刚刚阿里的蚂蚁金融宣布了一个大计划,未来2年要投入60亿来推进无现金社会的进程。确实也只有巨头才可以领衔做这么大的战略布局,要眼光、有决心,挺有钱,还有闲心。10年不算久,不用争朝夕。

如果我们现在就被迫只能依靠自己的手机来支付时,还是挺悬的。

手机忘带了怎么办?

手机没电了怎么办?

线上支付服务商的服务中断了怎么办?

手机莫名其妙重启或更新系统上不了线怎么办?

手机支付的反而排了一长队还不如付现金的快怎么办?

线下小店的产品或服务不接受手机支付怎么办?

手机支付账户内没有钱了怎么办?

手机没网络了怎么办?

手机丢了怎么办?

怎么办?

……

既然手机支付有这么多不靠谱,那是不是可以考虑每个人刷脸呢,总不能那一刻你的脸出什么问题了吧?!

思路新颖、技术前卫,要点赞!

你能理解为什么巨头对刷脸支付这件事情蠢蠢欲动的原因所在了嘛!

但刷脸,真的靠谱吗?

这些对手机支付的事实上的担心,要等待无现金社会在慢慢实现过程中,慢慢消融掉。直到哪一天发现钱包真是100%多余的,也就可以不用带钱包了。

我们把话撂在这,就是看看,不带钱包、不带各种银行卡,就只揣着手机,整天外出游荡的用户,比例超过全国10%是什么时候?!

5年内是没戏的!

相信理想化场景的无现金社会能够很快实现,就像相信老母猪突然就会上树一样,都是童话里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要歪楼去说无现金社会的话题?

因为对于共享充电宝来说,部分投资人已经认识到了我们前面的分析,即,短期内对我们几乎所有用户来说,因为已经通过各式各样还过得去的方法满足了缺电、续电的需求,都不是必须要用到共享充电宝服务,因而共享充电宝满足的是少量而偶发的需求,就看起来不是一个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创新了,也就对不起大家的热捧和蜂拥而入的资金了。

于是乎,这些投资人就把眼光放在了更长远:一旦全国各地、各种公共场景下,都有了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的共享充电宝,相当于物质极大丰富了,那么我们出门就自然不再需要带着自己的充电宝、充电器或充电线了嘛,这些满足需求的方式,被大规模替换成了使用共享充电宝的方式,那么届时不就迎来了一个海量用户群高频需求的爆发了嘛!人人随处可用的服务,人人也就离不开的服务,也就完成了大规模的替换过程。

这个画面太美,让人不忍直视!

行业巨头可以多方面、循序渐进布局,顺带做一些前瞻的战略投入,然后慢慢迎来缓慢的变化。而创业型公司和资本,在创业起点阶段做不到单点突破,在成长过程中做不成用户热捧的爆款,就等着终极做大的状态而一举成功,想要熬到最终全面实现梦想的那一天,就非常困难了。

事实上,往回看商业创新的历史,这种基于主观愿望的项目,累累白骨。

创业型公司抢所谓的、大家都看得见的风口,害死多少人啊!

更进一步的,共享充电宝比起随身私人充电宝,其实还有一个体验上的大Bug!

共享充电宝的使用过程是不自由的:如果是自助贩售机式的机柜,操作一下租赁(借、用和还),还是蛮费时费力的。而消费场所内的桌面共享充电宝,我们只能在预期的指定地方,例如餐桌旁,才能使用。如果需要充电5分钟,我们就得逗留5分钟,也就是续个打电话的电量而已。而想要多充一些,得要数十分钟吧,那就继续逗留、慢慢等吧。所以,为了续电,用户丧失了移动的便利性。除非用户本来就是要呆在那里一段时间,那么正好补一下智能手机的电吧,这样的话,适用场景就更苛刻了。所以一个用户总是外勤、缺电,自备一个充电宝或充电器,才是最简单、最方便、最自由的解决方案。

相比之下,自行车是大块头的,即使是最小的可折叠自行车,也无法塞在包包里随身带,手提着也很累,而且很多地方禁止折叠自行车上公交地铁。因此,通过共享单车的方式,想用就用、用完即弃,是最佳的解决方式。放在路边的共享单车,天然具备移动交付性和可获取性,天然符合那时那刻下的场景触发,不需要寻找、等待或负累。所以共享单车就是完全具备移动的便利性,我们在需要它的时候骑上它,一起移动到目的地,然后用完即弃,没有浪费时间等待,恰恰是节约了时间,获得了而不是丧失了自由,整个过程中的用户体验非常顺畅。之前的城市公共租赁自行车,必须要到指定的停车桩取车,用完还必须还到有停车桩的地方,同时停车桩还必须有空位,就是给用户带来了体验上的大Bug。所以一旦极大化便利的共享单车出现后,城市公共租赁自行车被秒杀就是自然的结局。

现在各式各样的充电宝基本上都是迷你化的,放包里,或者套在手机上当背壳,就可以随时随地、在移动状态中续电了。不共享的私人随身充电宝,恰恰就像共享单车一样,满足了我们的移动化的、随时随地的续电需求了。

相比之下,新生事物共享充电宝存在这样一个体验上的大Bug,那么我们大部分用户即使存在续电需求,在下意识进行利弊参半的权衡后,也就不会急切的倾向于使用共享充电宝了。所以共享充电宝的市场,短期内就不会迎来井喷。难不成充一次电还倒贴钱给用户吗,那样的话,也许可以来一个小小的井喷(你懂得)。

当然啦,不井喷,也可以有增长。比如说,现在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的,越来越多人群聚合地方,有了自助充电宝的租赁柜机。单独算经济账,除去场地费、设备费和运营费,每台充电宝每次出借收取的租金(或者免费租赁只收押金),再加上出售充电线(往往是一根10元,宰客不商量),计算每天的平均出借次数,貌似也合算。

据说,投资回报期也不长。但是如果把机器的数量快速增加、把分布的区域快速加密,场地费因为竞争而快速上扬的话,就会发现,用户及其需求还是没增长多少,收入也没增长多少,但费用投入倒是暴涨,那么商业上就会遭遇滑铁卢。

其实说到底,就是因为不会存在这样的用户群,总是经常、反复的使用公共充电宝,甚至每次都要再买一根充电线(那就更完美了)!而吃饭、喝水、骑自行车,是有相当数量的回头客,来重复消费的。同一个公共场所,投放更多的共享充电宝,并不会带来更多的租赁消费。

最后也许算是一个有力的反驳,共享充电宝的运营商可以这样说,我们与那么多的第三方商家合作,把共享充电宝布置在他们的场所中,让消费者在商家消费的过程中(比如说吃饭喝咖啡),不用找寻、不用等待,就可以随时充电了。当然是可以这样,甚至你的手机还有电,也可以多冲一些有备无患嘛!只是问题在于,我们普通读者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

你会为共享充电宝交付长期押金吗?

你会为可有可无的充电而每次都交充电费或关注某个什么广告号吗?

雪中送炭的时候,也许愿意吧。对于一台具体的共享充电宝来说,它每天会遇到多少雪中送炭的刚需呢?

这样一来场地费、设备费用和运营费用,谁来出呢?

从哪里摊销呢?

项目多久才能盈利呢?

消费者不出的话,商家会出钱吗?

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出,那么就是共享充电宝公司以及背后的投资人出了。大不了,相当于多做了一次公益项目,毕竟也是有社会价值的呢。果真有创业者和投资人这样说的话,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就要窃喜了,必须感谢一下土豪啊!

分析到这里,我们的最终结论就完整了(敲黑板了):

1.共享充电宝确实会有用户需要,但这既不是普遍存在的更广大用户的需求,也不是压抑中而无法满足的需求,算是可有可无、无所谓吧。

2.如果要大规模替换已有的需求满足方式,需要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更加适合巨头来领衔。

3.它是典型的少数人在少数情况下的偶发需求,而不是经常性的需求,是一个边角料类型的救急补充。

4.而且同样重要的是,在现实中已经有了数种解决方案的情况下,使用共享充电宝来满足此类需求的过程,不总是更简单、更方便或更便宜的,是需要刻意寻找、操作、留守或逗留,在用户体验上,丧失了移动的便利性,多浪费了时间,失去了自由。

更不用说,可能还涉及到押金、租金、购买数据线、强制安装软件带来的数据隐私、强制关注公众号的不情愿,等等。所以总体上来说,为了使用共享的充电宝,这些小众用户所付出的代价也不小了。

所以共享充电宝就不是Snap化的创新,它只是碰巧也戴了一顶“共享经济”的大帽子而已。

不过客观来说,共享充电宝,确实也是一个特别细分而小众的市场,虽然成不了商业上的大气候,如果玩家少的话,商业回报也能算得上小本生意。这也是合理的,毕竟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很多这样小而美的细分市场。但是如果玩家多了,蜂拥而至,死命砸钱,就会形成泡沫,而泡沫过后就是一地鸡毛,幸存者难得一两家。然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慢慢消化烧钱大跃进带来的苦果吧。又或者,再抓住下一个新的概念,继续炒作,引发新一轮的资本进入,进入一个左脚踩右脚、右脚踩左脚的上升通道,在资本市场越玩越大。国内的某视、某某出行,它们的玩法,就是如此,你懂的!

总而言之,共享充电宝会不会是一个大泡沫,是不是一个大坑,我们心里就有了自己的判断。最终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后记

我们坚信商业创新的力量,相信成功背后的基本逻辑,不相信奇迹就会无缘无故的出现,有些共享经济项目的创新会成功,有些不会。

通过本文的详细举例分析,我们已经揭示了创新能够成功的关键要素和逻辑,循着这些要素和逻辑,我们相信,中国商业领域之大,还会有共享经济能够继续开花结果的地方,因此我们总体上抱着乐观和期许的心态,来做本土商业创新的观察,并且第一时间带来独到的分析与评论。


来源:老钱谈创新

声明:数据猿尊重媒体行业规范,相关内容都会注明来源与作者;转载我们原创内容时,也请务必注明“来源:数据猿”与作者名称,否则将会受到数据猿追责。

刷新相关文章

比特币跌至7750美元;ofo欲用区块链谋求公司盈利,员工质疑,业评:困兽之斗
比特币跌至7750美元;ofo欲用区块链谋求公司盈利,员工质疑,...
刷北京公交一卡通骑ofo;白云机场刷脸进站
刷北京公交一卡通骑ofo;白云机场刷脸进站
大数据投融资周报(4月14日——4月20日,共14起)
大数据投融资周报(4月14日——4月20日,共14起)

我要评论

精品栏目

[2017/12/19]

大数据24小时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周周看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投融资

More>

[2017/12/18-22]

大咖周语录

More>

[2017/12/13-20]

大数据周聘汇

More>

[2017/12/12-19]

每周一本书

Mor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