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的智慧中医药数据,应是流动的“医疗知识中枢”

【数据猿导读】 9月8日,由数智猿与数据猿联合主办,中关村科学城公司协办,并获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工作委员会、上海大数据联盟支持的“2025第五届数智化转型升级发展论坛——暨AI大模型&AI Agent趋势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未来的智慧中医药数据,应是流动的“医疗知识中枢”

智慧中医药数据_医疗知识中枢_AI浪潮-1

中医药在AI浪潮下寻求变革。

9月8日,由数智猿与数据猿联合主办,中关村科学城公司协办,并获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工作委员会、上海大数据联盟支持的“2025第五届数智化转型升级发展论坛——暨AI大模型&AI Agent趋势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论坛上,一个承载了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医学领域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南京市中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国强,系统性地展示了将传统中医智慧与前沿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未来图景,为这场关于未来的讨论提供了来自医疗一线的实践案例。

该医院不仅成功研发出可进行初步体质分析的“数字中医”,更已将AI大模型全面接入其互联网医院,用以辅助诊疗并提升患者服务能力,这不仅是一家医院的创新,更是中医药在AI浪潮下寻求变革的生动缩影。

从中医“意会”到AI“言传”

国强主任揭示了中医药现代化的核心痛点: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诊疗过程往往呈现碎片化、非结构化、高度依赖经验等特点,难以大规模复制和推广。尤其是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更是难以被有效“复用”起来。

国强表示:“中医需要一次智能转型,我们有幸在这个时代见证这一深刻的变革。中医需要AI辅助知识的萃取,通过高质量数据集进行驱动,实现闭环管理,最终提升中医治疗的标准化与疗效。”

从智慧医院的建设,到中医诊疗的传承,再到数字中医的守正创新,AI与中医融合的美好图景,正在多个层面铺陈开来。

一家智慧中医院的进化之路

南京市中医院坐落于南京秦淮河畔,是一所以中医为特色、坚持融合创新的智慧型中医院。医院现有两个院区,并拥有多家紧密型医联体单位。其历史可追溯至1934年,传承金陵医学流派,拥有丁氏痔科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医院现有6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涵盖肛肠、心血管、脑病等多个领域,在人才梯队建设、名老中医传承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国强介绍说,南京市中医院持续以数据治理促进业务与临床的深度融合,连续多年保持国家A级评价,并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试点单位。目前,医院已通过智慧服务三级评审,并正积极推进2025年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目标。

智慧医院的建设并非零敲碎打的技术堆砌,而是在“三位一体”的顶层设计下系统推进。医院围绕智慧医疗、智慧服务与智慧管理展开信息化布局。智慧医疗聚焦核心诊疗业务,保障医疗质量;智慧服务关注患者体验,提升就医便捷性与满意度;智慧管理则覆盖全院资源调配、病种成本控制与运营决策支持。这一切都建立在云计算、5G/6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基础之上,并以严密的安全体系为保障。

截至目前,医院已建成193个业务系统,覆盖互联网医院、HIS、PACS、CDSS、医联体协同、移动医疗等多个方面。所有系统均基于统一的集成信息平台,实现数据标准化与系统互联互通,为多院区、跨机构协作提供坚实基础。

从“数字中医人”到名老中医的AI传承

据国强介绍,在患者服务方面,南京市中医院推出“数字中医人”系统,实现舌苔、脉象、问诊信息的智能采集与体质报告生成,广受患者欢迎。互联网医院接入AI大模型,支持线上导诊、报告解读与复诊管理。线下则通过5G通感技术部署各类机器人,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孪生应用场景。

在传承创新方面,南京市中医院将名老中医经验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构建了融合诊疗、传承、知识库、科研与患者服务的工作室平台。通过智能辅助开方、经典名方数字化、疗效反馈与分析,实现“四位一体”的临床科研与带教模式。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这是南京市中医院利用AI破解中医传承难题的“杀手锏”。该平台旨在将丁一江院长等四位名老中医专家的宝贵临床经验、诊疗思路和经典名方进行数字化采集和AI学习。将传统“师徒相授”的传承模式,升级为可复制、可扩展的“智能传承”。这不仅是对“丁氏痔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其内在知识体系的深度激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南京市中医院重视数据治理与高质量数据集建设,通过对业务数据的全面梳理与清洗,构建起支持人工智能应用的语料库。在保障数据安全与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医院积极搭建本地化算力平台,与国家级实验室、运营商合作构建双算力保障体系,并部署了参数量高达700亿至720亿级别的大语言模型,推进中医大模型、向量知识库、古籍数字化、用药指导、AI报告解读等应用落地。

这背后,是南京市中医院对数据主权和患者隐私的严格坚守,也是对自主创新的坚定投入。

双轮驱动的医疗AI革命

南京市中医院的探索并非孤立的创新行为。

“十四五”规划将“智慧医院”建设和数字健康服务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明确要求深度运用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远程医疗,旨在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数据显示,全国10.05%的三级医院承担了医院总诊疗人次的61.7%,导致大型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医疗资源相对闲置。AI技术被寄予厚望,以期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深度下沉”。

针对中医药领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也出台了专项政策,鼓励建设“智慧中药房”、利用AI技术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建立中医药知识服务系统等,为南京市中医院的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和国家层面的支持。

与政策并行的,是巨大的商业利益和资本市场的热情。全球医疗AI市场正经历爆炸式增长,预计将从2024年的290.1亿美元增长至2032年的5041.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惊人的44.0%。聚焦中国,市场规模同样可观,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85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6%。

一个“政策引导、市场加速、医院落地”的创新闭环正在形成,共同催生这场席卷全国的“AI+医疗”创新热潮。

未来的智慧中医药数据,

应是流动的“医疗知识中枢”

尽管前景光明,但在通往智慧医疗的道路上,依然存在障碍。

正如本次论坛“破界·反卷”的主题所暗示的,真正的挑战往往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之外。举例来说,数据安全就是个问题。一方面,模型需要海量、高质量的数据进行训练;另一方面,数据的集中利用也带来了隐私泄露风险,尤其医疗数据本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隐私性。

如何在推动数据应用和保障个人隐私之间找到安全且可持续的平衡点,是个持续的全球性挑战。

另外,许多先进的AI模型决策过程如同“黑箱”,缺乏足够的可解释性。当AI系统出错导致医疗事故时,责任谁负?是医生、医院还是算法开发者?这种责任归属的不明确性,也影响着临床医生和患者对AI系统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学术界涌现了大量表现优异的AI模型,但只有极少数能够真正转化为产品。南京市中医院意识到了这点,在演讲过程中,国强副主任提到“把业务怎么融入到制度,把制度怎么转变成应用”,目标直指技术落地过程中最困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

如果技术工具不能真正地赋能医生、减轻其负担,反而成为一种干扰,那么再先进的算法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南京市中医院的分享之所以意义重大,因为它不仅展示了技术的可能性,更揭示了中医发展的新图景,正如国强所言:未来的智慧中医药数据,不应是古籍书本,而应是流动的“医疗知识中枢”——它既在临床、诊室、手术台边提供循证支持,也在实验室里加速科研进程,更在病床前温暖每一个求知的生命。


来源:数据猿

声明:数据猿尊重媒体行业规范,相关内容都会注明来源与作者;转载我们原创内容时,也请务必注明“来源:数据猿”与作者名称,否则将会受到数据猿追责。

我要评论

数据猿微信公众号
第22届国际物联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