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密蚂蚁集团:因相互宝等原因被罚71.23亿的根源、挑战和未来

【数据猿导读】 面对合规问题,支付宝现有其它业务是否能维持合理运转?蚂蚁集团的财务压力又是如何?我们可以通过蚂蚁集团当年的上市招股书和阿里巴巴的财报,来窥探一下蚂蚁集团的业务和管理状况。

解密蚂蚁集团:因相互宝等原因被罚71.23亿的根源、挑战和未来

在今天这个数字化支付的时代,各大支付平台不仅在费率和服务上寻找着竞争的平衡点,同时也面临着合规和法规问题的挑战。

2023年6月29日,"多所高校停用微信支付"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了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的平静水面,引发了大众对于支付平台手续费问题的广泛关注。据报道,微信支付的0.6%的手续费是这一事件的起因。在社会的压力下,微信公开道歉,并宣布将高校生活服务场景的支付费率调整为0.2%。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公众对于手续费问题的讨论。

蚂蚁集团_相互宝_71.23亿-1

证监会网站截图

同时,我们必须关注的是,面临合规压力的支付宝。7月7日,其母公司蚂蚁集团因其非持牌经营违规的“相互宝”业务(已于2022年1月关停)等原因,被金融管理部门依法对其处以71.23亿元的罚款。同日,蚂蚁集团回应称“对此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并将进一步夯实合规治理水平”。支付宝的合规问题无疑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对整个平台经济的规范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以非保险性质的互助计划自居的“相互宝”,曾因缺乏明确的监管部门和行业规章,其合规性及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尤其在赔付环节,问题更为复杂,例如:谁具备赔付的决定权、如何进行赔付审核等。

更让人忧虑的是,随着“相互宝”运营以来,频繁的拒赔和骗保纠纷,以及不断攀升的分摊费用,已经使其在成本上的优势相对其他保障产品日渐黯淡。尽管“相互宝”在早期以低价和补贴吸引了大量用户,但随着病患人数增加,分摊费用逐步提升,从几分钱到几块钱,价格敏感的农村、县城等下沉用户纷纷选择退出,进一步加剧了分摊费用的增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并成为支付宝业务合规压力的一个缩影。

因此,面对合规问题,支付宝现有其它业务是否能维持合理运转?蚂蚁集团的财务压力又是如何?我们可以通过蚂蚁集团当年的上市招股书和阿里巴巴的财报,来窥探一下蚂蚁集团的业务和管理状况。

2020年蚂蚁集团利润增长239%,为何2022年却下滑57%?

根据阿里2022年报显示,2022年全年,蚂蚁集团利润约311.94亿元,较上年的729.82亿元利润同比下降57%。而阿里集团业务收入则同比上升2%至8686亿元人民币。

由于蚂蚁集团近几年并未披露总利润,这里根据阿里年报中的蚂蚁集团投资收益及占股比例,推算蚂蚁集团近年利润变化:

蚂蚁集团_相互宝_71.23亿-2

据阿里巴巴2022、2021年度财报

另据了解,2022年第四季度,蚂蚁集团利润约9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20亿元同比下降56%。

蚂蚁集团_相互宝_71.23亿-3

据阿里巴巴2022、2021年度财报

可见,在2021年底将“花呗”和“借呗”业务剥离给蚂蚁消费金融后,蚂蚁集团利润出现了大幅下滑。另外财报还称:与蚂蚁集团有关的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同比下降,主要是由于资本市场状况变化而导致其若干境外股权投资估值下降。

投资版图从金融科技到食品配送,但市值却在不断下跌

那么,蚂蚁集团到底还涉足哪些商业版图,投资了哪些企业?

截至2020年6月末,蚂蚁集团持有的合营及联营公司56家,账面价值约183亿元。根据相关资料分析,蚂蚁集团的投资版图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领域:

1、金融科技领域:例如网商银行(持有30%)、印度支付宝Paytm(One97 Communications)和韩国的移动支付平台Kakao Pay(未上市前持有30.33%),这些公司都是金融科技的代表企业。目前Kakao Pay市值约90亿美元,较上市之初下跌超过50%;One97上市后,股价同样一路下跌。

2、电子商务领域:例如印尼电商企业Bukalapak(持有13%股份)。

3、食品配送领域:例如饿了么、印度生活服务平台Zomato(持有14%股份)。

4、支付服务领域:例如跨境支付公司万里汇(World First UK),2019年斥资约43亿元收购。

也许正是投资了这些跌跌不休的企业,导致了蚂蚁集团的整体利润下降。那么还有别的原因吗?最近几年,蚂蚁集团的股权和业务结构又有哪些变化呢?

蚂蚁集团股权结构大变,马云独控如何走向合规?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互联网巨头的监管日益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也有越来越多的措施,从“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到“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在这个背景下,蚂蚁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之一,其股权和业务结构的调整备受外界关注。

对于蚂蚁集团的股权结构,监管部门也表现出了足够的关注。

蚂蚁集团_相互宝_71.23亿-4

蚂蚁金服2020年8月的股权架构图

在2020年8月的股权结构中,马云通过与云铂投资的股东签订一致行动协议,虽然实际持股不超过8%,但却控制了蚂蚁集团53.46%的投票权。这一结构可能使监管层对于其可能的潜在风险产生担忧。

蚂蚁集团_相互宝_71.23亿-5

蚂蚁金服2023年1月股权架构图

2023年1月,蚂蚁集团进行了股权结构的重大调整。这次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解除了顶层股东的一致行动协议,恢复了一股一票的原则,使得投票权更为分散,没有任何一个股东能单独控制公司,蚂蚁集团因此变成了无实控人的状态。其次,调整了董事会的构成,增加了独立董事的数量,使得任何股东,只要持股比例低于67%,都无法控制董事会,保证了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决策的公正性。

同时,蚂蚁集团的高级管理人员也不再担任阿里巴巴合伙人,这意味着蚂蚁集团在治理结构上与阿里巴巴集团有了进一步的隔离,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

这些调整的实施,对蚂蚁集团的业务和利润有可能暂时产生一定影响。从业务角度看,无实控人的公司可能在决策过程中出现不确定性,可能对公司的战略规划和执行效率产生影响。然而,从另一方面,无实控人也可能使得公司的决策更为公正和客观,有利于公司长期的稳定和发展。

从利润角度看,股权结构的调整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市场的评价,可能会在短期内对公司的股价和盈利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期看,更为公正和透明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符合监管要求的业务模式,无疑是对公司利润稳定增长的有利保障。

蚂蚁整改重头戏,花呗和借呗业务变天

回溯到2020年和2021年,蚂蚁集团曾被金融监管部门进行两次约谈,要求其进行五项重点业务领域的整改,包括:回归支付本源,依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完善公司治理,以及依法合规开展证券基金业务。这些都是监管层对于蚂蚁集团金融活动的规范和约束,以避免出现可能的金融风险。

于是,蚂蚁集团等14家大型平台企业开始着手进行整改。这些整改措施主要针对的问题包括无牌经营、监管套利、无序扩张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等,其中就包括2022年初关停最近被罚的“相互宝”业务。

到了2023年,大部分问题已基本完成整改。这些整改旨在促进大型平台企业的合规经营,公平竞争,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进一步规范化金融业务。

2021年6月,蚂蚁集团旗下的花呗和借呗业务被正式划归到重庆蚂蚁消金,这是蚂蚁集团整改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动。同时,蚂蚁集团的控股权也被压缩到50%,其余的股权被吸引进来的多家机构出资持有,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蚂蚁集团_相互宝_71.23亿-6

蚂蚁集团_相互宝_71.23亿-7

根据企业股权结构穿透绘制

新的股权结构中,中国信达占股6.4%,杭州是人民政府占股9%。国资在公司的管理体系中虽然并不占主导,但是在保障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的情况下,具有一票否决权,因此在实际运营中具有重要话语权。

也就说,蚂蚁消金将由蚂蚁、国企和民企共同管理、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成果,兼顾了审慎经营和金融创新的原则,成果安全软着陆后,宣告了蚂蚁整改即将划上句点,蚂蚁最大危机也告消除。

而对于蚂蚁集团的业务收入结构,这一整改也产生了显著影响。以2020年为例,微贷科技平台业务占据了集团总收入的39%,是集团最大的收入来源。然而,经过整改后,这部分业务被并入了蚂蚁消金,而蚂蚁集团仅持有蚂蚁消金50%的股份,导致这部分收入受到摊薄。

蚂蚁集团_相互宝_71.23亿-8

据蚂蚁集团2020年招股说明书

面对整改和业务调整,蚂蚁集团仍然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作为蚂蚁科技的子公司,蚂蚁消金集中了蚂蚁科技的优势资源,其消费场景覆盖了诸多领域。虽然目前主要的盈利来源仍然是支付宝的手续费收入,但未来的盈利模式将更加多元化,主要包括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两大领域。

蚂蚁集团_相互宝_71.23亿-9

尽管蚂蚁集团在2022年全年的利润为311亿元,但是其金融科技子公司蚂蚁金服的净利润只有8.41亿元,不到总利润的3%。这表明,蚂蚁集团的主要盈利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而金融科技业务的增长速度可能正在放缓。

是蚂蚁科技增长速度太快,还是蚂蚁金服发展速度太慢,抑或是另有隐情?

何去何从

面对严峻的监管环境,蚂蚁集团经历了一场严苛的自我革新,特别是在相互宝等金融业务方面。这些不仅为蚂蚁集团自身铸造了一种新的业务模式,也为其他金融科技公司在应对监管压力,提升合规性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相互宝的及时关闭不仅是对合规性的积极回应,更是一种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视。这也体现出股权变革后的蚂蚁集团在面对罚款压力时,不仅能做出有效应对,更能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和规划公司的业务结构和运营模式。

蚂蚁集团在平衡创新和合规性的过程中,为中国的金融科技行业探索出了新的可能。蚂蚁集团调整股权结构,由一家独大到群龙无首,通过引入更多股东,让表决权更加分散,有利于公司内部决策更加公平合理。例如,中国信达和杭州人民政府分别占股5%-10%,对公司实际运营具有重要话语权,有效避免了蚂蚁集团滥用市场优势地位,推行不公平定价政策、强行推广包括“相互宝”在内的金融产品等一系列损害消费者和其他金融机构利益的行为。

从蚂蚁集团的动作,我们也可以看出监管层面对于中国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方向,是不允许个人股东拥有绝对话语权。个人控制重要金融机构的时代将成为过去。

国内其他的金融科技类平台现在依然为大股东一言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马贱阳表示,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常态化监管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为后续常态化监管奠定了良好制度基础。接下来,金融科技类平台有望根据最新制度掀起一波整改风,未来,金融科技类公司将迎来一波上市潮。

下一步,国内互联网巨头孵化出来的几大金融科技公司,将有极大可能逐步分散控制权,在日益合规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此外,面对监管压力,蚂蚁集团采取了几项策略找到了新的成长路径。尽管蚂蚁集团的微贷科技平台业务(占集团总收入的39%)被并入蚂蚁消金并且导致收入摊薄,但是该公司仍然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消费场景的覆盖上。尽管支付宝手续费收入仍是主要的盈利来源,但是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两大领域的未来盈利模式将更加多元化。

在发展路径上,蚂蚁表示,他们会继续在“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

服务实体,显然针对的是蚂蚁迅速增长的消费信贷余额,监管最关心的小微经营性信贷,蚂蚁做得还远远不够。未来严监管下,要求蚂蚁压降消费贷款余额,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绝对值。

开放共赢,则是针对蚂蚁的数据垄断。中国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与细则来要求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外提供数据,但监管对蚂蚁数据垄断倒逼银行显然是有异议的。监管倾向于,只要客户允许,蚂蚁就应该接受银行等外部金融机构查询、采集客户相关数据的要求。因此围绕是否开放,监管、银行与蚂蚁将有长期的博弈。

蚂蚁集团所走的路,遇到的问题,也是其他金融科技企业已经遇到的,或者将要遇到的问题。

戴着脚镣跳舞,不作恶,不越矩,也是企业应该坚持的底限。

但愿,蚂蚁集团的做法,能给更多金融科技企业启示。

文:摘星狐狸 / 数据猿


来源:数据猿

声明:数据猿尊重媒体行业规范,相关内容都会注明来源与作者;转载我们原创内容时,也请务必注明“来源:数据猿”与作者名称,否则将会受到数据猿追责。

我要评论

数据猿微信公众号
元宇宙消费创新,体验大会
2023第七届上海AI大会暨医药和医疗创新峰会
2023深圳物联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