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电通副总裁谢泳江:智慧法院建设思路和应用

【数据猿导读】 2017年11月10日,由上海大数据联盟、数据猿主办,上海科睿联合主办的《构建智慧法院,促进司法职能——魔方大数据》在上海超级计算机中心举行。本文是数据猿整理“华夏电通副总裁谢泳江”的发言实录

华夏电通副总裁谢泳江:智慧法院建设思路和应用

2017年11月10日,由上海大数据联盟、数据猿主办,上海科睿联合主办的《构建智慧法院,促进司法职能——魔方大数据》在上海超级计算机中心举行。本期魔方大数据邀请了法院代表和技术提供方等专家大咖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智慧法院和司法系统智能化的建设之路。

以下是数据猿整理“华夏电通副总裁谢泳江”的发言实录:


大家好,我们华夏电通以前一直在做法院的信息化,从最近一两年开始做升级。很多人问道为什么智慧法院这个概念铺得特别广,其实这个概念已经由来已久了,因为从司法环境来看,公检法司里面的法院的信息化市场是最开放的,比公安和检察院要开放得多。开放的意思就是各个公司、各个企业都可以把自己比较好的一些技术,拿到这里面做应用。今天,我想代表企业,以我们多年服务法院的经验来看,现在的智慧法院着眼点应该在什么地方,未来的发展又在哪里。

法院的信息化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了,无论是之前的1.0版还是2.0版,甚至3.0版,我们都叫科技法院,科技法院的目的就是把信息化应用到法院的工作中来。无论是搭建网络平台还是上云,还是建应用系统,更多的就是科技化。但是到了3.0版,尤其是2016年、2017年开始就升级了。升级的原因取决于现在的社会形势,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最大的矛盾在什么地方呢?大家这一辈子有可能会去医院,但法院不一定会去。但是未来政府还是希望更多的事情能通过法律的手段得到化解。  

现在的问题在于大量的纠纷在法院环节是不透明的。说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比如计划换房,原来家里有房,现在准备换掉,跟别人签的协议,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各种各样的纠纷。这种情况法院该怎么判、其他地方怎么判,其实都是不透明的。这还是属于财产方面的纠纷。如果涉及到刑事的纠纷,对一个家庭来说实际上是一个灾难,所以在这么多案件的情况下法院是判不过来的。在这种压力之下大量的法官已经扛不住压力要离职,离职的原因通常是因为未来的案件要采取终身负责制,意思就是判错了要负责。以前不是这样,以前是领导审批制。

这种情况下对于法官来说,他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能够预测,在未来几年可能案件的数量会成倍的上涨,而目前的这种案件已经占据了法官大量的时间,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法官把他的时间和精力腾出来,一般的案件能够实现快速处理。什么叫一般的案件?就是事实特别清楚,没有争议的。有些进到法院的案件,如果在调解阶段让诉讼双方清楚在法院审理的周期和未来赔偿的预期,那么很多案件也都可以走调解。之所以不走调解,还是因为不透明。只有到了3.0阶段才是真正为法官服务、为老百姓服务。 

我们公司在这两年一直思考,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开展“智慧法院”。这时法院就提出了三个面向:

第一,面向老百姓。面向老百姓就是诉讼服务,无非就是网上立案。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讲,最关键的是我的案子赢的几率有多大,如果赢了以后能不能拿到钱,同样的案件其他的法院和法官是怎么判的。所以传统的信息化建设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面向法官。对于法官来讲,将这么多的案件分流出去,可以对疑难案件进行精准地推送。现在有了大数据的技术,全国有不止百家的公司都在做类案推送,有各种各样的方向和切入点。比如通过检索关键字的方式,但它是不是够准确呢?肯定不准确。还有可以根据法律的逻辑和事实的逻辑来做的,这个可能相较而言要准确得多。但这两种模式都有它的应用点,并不是能肯定哪种好,或是哪种不好。  

法院的智慧化对于法官的需求导向在于,如果不能百分之百解决法官某一个点的问题,仅解决百分之八九十其实是没用的,因为它不知道那百分之三二十在什么地方。

第三,面向决策。法院原来的案子审法官不用太负责,都是领导签字。但是现在终身负责制以后,领导没有办法签字了,而现在案子的情况是否符合公平公正的要求,才是领导更关心的。

我们公司是做产学研的最后一个环节,必须保证落地的每一个项目经得起用户的推敲和考验。因此我们的切入点在法庭,我们把人工智能应用放在法庭一个大的原则里,就是公检法司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原来是以公安,就是侦查为中心。现在是以法院为中心,也叫以审判为中心。

我们希望做到:

一、庭审实质化。庭审实质化就是无论公安和检察院也好,提供的证据要在法院经过质证。庭审过程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抓住这个环节给法官提供服务,就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在达成经济效益的同时,某种程度也起到了社会效益。  

二、审判智慧化。这是一个烧钱和跨部门协调的事情。政法委早在2015年、2016年就开始推广公检法司协同办案。但是今年才见到了一点成果,上海的206工程,就是政法委孟书记亲自抓的,还有一个是贵州的。其他的落地相对来说很困难,困难的原因在于存在数据的壁垒,但是这一定是未来的方向。我们说未来是方向不是空话,因为中国未来一定是一个世界的工厂。那么如何化解矛盾、减少纠纷,让判过的案子可以借鉴?从国家的投入就可以看到,国家总公检法司的专项拨款每年都在增加。

三、管理智能化,就是解决方案怎么往更深的地方走。以往做信息化的时候对当事人不是特别关注。举个例子,从研究角度出发,我讲一些人工智能比较专业的术语,业内人士听肯定没问题,但业外的人士可能就听不懂了,在法庭里面也是一样,所以对于法庭的当事人来说,这方面的提升很有必要。

这项技术从开始研究到最后成熟一定是先从法院开始的,但是未来会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免费提供给所有老百姓。

此外,还会给书记员。现在人工智能确实在法院有各种各样的机会,书记员最大的事情就是把庭审过程中最关键的地方归纳出来。而云识别只是把语音转换成文字,但是人工智能解决不了语义分析和抽象的归纳整理,因此是没有办法完全代替书记员的。在没上语音识别之前,一个法庭开两个小时庭审的笔录就两页纸,上了语音识别以后可能有二三十页。这二三十页纸给法官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无形中增加了他的工作量。现在法官要处理的案子太多了,多到他没有能力对一些简单的案件进行处理。那么这些简单的案件,能不能通过一种方式实现自动阅卷、自动梳理案件的事实,这是很关键的一块。   

从国家层面来讲,最高院有一个裁判文书公开网,各个法院也做自己内部的公开。但是目前来看,公开的仍然属于现有案件的一小部分,但是已经足够了,因为它具有样板的代表性。对于法官来讲,大量诉求更多在起诉状时就能得到体现。结合这两个问题,我们做了逻辑分析和法律分析,就能够梳理出法律的一些关键事实。然后再结合公开的三四千万的案件做一个比照和智能的分析,就能够出具非常准确的裁判文书。  

像这种裁判文书的生成可以做到完整,就是从头到尾,包括以前做不到以后都可以做到。所以对一些简易的案件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来跑,一些复杂的案件怎么办呢?就是提供一些类案推送的参考。刚才提到的是属于服务法官当事人。   

还有一块是以前的大数据或者深度分析和挖掘做的,就是结合更多的外部数据。人工智能想做得更深或者走得更远,还需要大量的数据和比较好的模型,目前比较热的就是做多维分析。我们知道未来法院的市场或者司法智能的市场都是非常大的,无论从哪个地方来看,我们都能够预想到,未来几年法院信息化一定会迈出特别大的一步。而且中国人口基数巨大,未来人工智能应用的亮点还是会在中国。  

智慧化真正进入司法核心也是有门槛的,就是要有大数据分析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目前仍掌握在几家大公司手里,再加上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如果要做法院市场,一定得有一帮法律专业的人,如果是纯粹搞科技的公司,天天写代码,完全不懂法律关系根本没有办法做到。   

谢谢大家!


延伸阅读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看未来的司法如何运行   

北京市律典通总裁麦天骥:从法律人对人工智能的期待谈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智慧法院的应用

大咖互动:构建智慧法院,促进司法职能


来源:数据猿

声明:数据猿尊重媒体行业规范,相关内容都会注明来源与作者;转载我们原创内容时,也请务必注明“来源:数据猿”与作者名称,否则将会受到数据猿追责。

我要评论

精品栏目

[2017/12/19]

大数据24小时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周周看

More>

[2017/12/18-22]

大数据投融资

More>

[2017/12/18-22]

大咖周语录

More>

[2017/12/13-20]

大数据周聘汇

More>

[2017/12/12-19]

每周一本书

More>

返回顶部